科网泡沫之鉴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14 浏览:28940

近期,随着创业板指数屡创新高,投资者开始憧憬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也许可以复制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纳斯达克的走势.因此,回顾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始末由来,可以为创业板的投资者提供借鉴.

纳斯达克破灭前奏

在全球的创业板市场中,纳斯达克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始于1971年,纳斯达克成为了许多伟大企业的摇篮,孕育出了像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超级牛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个人计算机的革命性普及驱动了纳斯达克指数波澜壮阔地上涨.但是,狂热投机驱动下,纳斯达克行情脱离基本面而超速上涨,最终难以避免泡沫破灭的结局,2000年3月之后的崩盘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低通胀、高增长、高就业”的黄金十年期.

一方面,美国经济从1991年开始复苏,实现了连续增长108个月.就业状况从1993年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2000年时达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上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也被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受益于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企业负担大大减轻,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为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另一方面,美国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注重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随着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在短短的几年内从5.2%提升到8.2%.新经济为美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热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美国“新经济”带来的高回报率和高增长预期使大量本国和国际的资金回流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在此期间,美元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美联储也在1998年9月-11月期间连续三次降息,来缓冲疲软外部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科技股泡沫延续的两大动力

在经济繁荣背景下,1995到1999年期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3倍,而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纳斯达克综指更是翻了5倍多.以股票估值衡量,1999年底道琼斯指数的市盈率为25倍,市净率为5倍,而纳斯达克综指更是分别高达152倍和7倍.

“新经济”行情后期,IPO受到投资者疯狂地追捧,1999年有457例IPO,绝大多数都是与科技/网络相关的,其中有117只在上市的首个交易日就市值翻倍.VALinux于1999年12月IPO当日涨幅达到736%,创下美国有史以来IPO首日纪录.

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化的趋势.一方面,股价P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企业盈利E增长的速度,来源于估值P/E的不断提升.从1996年开始,尽管企业盈利仍然有可观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和炒作,纳斯达克市值增长和盈利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不匹配.

泡沫延续的动力1:新经济美梦带来情绪亢奋和资金

2000年3月9日在科技股的强劲拉动下,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在1999年年底突破4000点后仅用了46个交易日就完成了又一个千点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舆论媒体和各种研究报告都大力推崇科技怎么写作引导的“新经济”,而唾弃以传统制造业等为主的“旧经济”.在互联网新经济的热潮面前,很多传统的投资理念被颠覆和嘲笑,许多投资者都认为“这次不一样”,更关心上市公司被勾画的“美好前景的故事”,对于所投资的公司是否能实现盈利并不关心.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纷纷放弃“老经济”而追逐受益于“新经济”的股票.

道琼斯工业指数与纳斯达克在牛市末期走势严重背道而驰.2000年初到泡沫破灭的两个多月时间,纳斯达克上涨了20%,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则下跌了14%.从交易量的比较来看,上市条件相对较高、以资产雄厚的成熟企业为主的纽交所(NYSE),明显弱于上市门槛低、以新兴科技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

泡沫延续的动力2:资金在科技股的“抱团效应”

在牛市的后期,科技股一枝独秀,其他行业已现颓势,导致资金“抱团效应”.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泡沫自我强化,写了就赚,赚了再写,最终,唱反调的声音被埋没了,更多的人只关心如何从纳斯达克中快速致富.

科技股持续亢奋,资金大量涌入科技股,科技股市值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左右升到了90年代末的35%-40%.而其他行业,比如原材料、制造业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牵连,已经上涨无力,甚至开始出现下跌.


泡沫的破裂

泡沫破灭发生在2000年3月之后.起初纳斯达克指数的小幅回落被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和分析师归结为校正性回调,而之后的反转和灾难性熊市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临.导火索是美国司法部对于微软的反垄断指控.接着一季度财报,许多公司未达投资者预期.一些dot的公司开始破产,其他仍然保持盈利的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接下来2001年安然和世通的财务丑闻更是雪上加霜.2000年3月11日到2002年9月,在短短30个月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创下6年中的最低点位.

尽管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破灭,但是科技如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比网络泡沫时期,更多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革命性的创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云计算、电商、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并给沿用传统模式的公司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在泡沫破裂之后十年时间,北美的互联网渗透率从40%提高到了78%,全球的互联网渗透率则从7%上升到33%.互联网革命仍在继续.

但是,泡沫时到达的股市高点却从未被超越.从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其历史高峰5048点之后,从未接近过这个高度.目前约在3600点左右,在经历了几年的强劲上涨之后,纳斯达克指数仍然距离前期高点有29%之多.如果再将在此期间的美元贬值因素考虑在内,通胀调整后的纳指已经从高点暴跌超过45%.尽管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时俱进,纳指却从未接近复苏,资本市场形成的泡沫是很长时间无法治愈的伤痛.后泡沫时代:依然是成长为王、小盘占优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金子.在经历了纳斯达克股灾之后,超过一半的公司或直接退市或通过并购谋求出路,甚至破产而销声匿迹.正如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而能够生存下来的,往往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随需而变,持续创新,才能够保持核心竞争力.

适应能力体现为可持续的收益增长.数据显示股价表现与未来的成长性预期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我们按照2000-2005年5年盈利复合增长率将股票池分为四等分,等级一到四,可以明显看出,复合增长率最好的前25%的上市公司,5年的股价表现也是最高的一组,且这一关系严格递减.在经历了危机之后,仍然是盈利增速快、有业绩保障的股票在被错杀或拖累后更容易从泥潭中走出来.

以2000年纳斯达克的样本来看,大盘股的存活率为40%,小盘股的存活率为36%,两者差别并不大.

但是,从中长期的股价表现来看,在成长股为主导的市场上,小盘股有比较优势.

一方面,小盘股通常具有更高的贝塔值,经济环境以及流动性改善带来的估值弹性使得小盘股更易形成超额收益,从而产生赚钱效应.

另一方面,2000年时的几大市值巨头包括微软、英特尔、雅虎等,尽管存活至今,但由于在过去的几年内,面对新兴事物的冲击准备不足,缺乏对结构性变化的有效应对,而逐渐丧失成长性,拖累了大盘股的表现.结构灵活、勇于求变的小盘股的成长性往往优于大盘股.

对创业板的借鉴和启示

创业板的开通,中国创业型和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融资渠道.

由于宏观环境以及产业链布局的差异性,目前创业板并不能简单地拿来与上世纪90年代的纳斯达克进行对比.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奇迹和个人电脑普及化的科技革命,孕育了纳斯达克的一牛市和后期的泡沫化.而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经济调结构的转型期,内外部的宏观环境欠缺推动力,但对“内需、创新”型新经济的需求为创业板市场提供了成功的必要条件.

与纳斯达克相比,创业板有着自己的特点:上市企业的范围从高科技扩展为“三高五新”领域;从上市门槛来看,创业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核流程和方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创业板上市要求的放宽,肯定有更多良莠不齐的公司,这时候更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可行性的商业模式比概念更重要,因为概念炒作是短期的,盈利能力才是可持续的.

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成长的重要性.2013年年初以来的小盘股的走强,不仅仅是大小盘风格切换的问题,更是因为业绩分化,特别是业绩成长前景出现显著分化.在“鸡犬升天”的创业板行情中,分辨真成长是必要的.密切关注成长股的成长轨迹.在成长股的高速成长期,估值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成长性才是.但是当成长股的成长势头开始减缓或增速阶时,需要谨慎并重新审视投资价值.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市场一向对未能维持前期高速增长的成长股不留情面.

投资者对于创业板行情的“抱团取暖”,需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注意创业板行情进入“底部的顶部”的风险,在中报验证期压力和供求关系转弱的背景下,创业板行情短期的风险收益不匹配.后续,IPO重启、中报验证期、大小非解禁减持压力上升,以及三季度末资金面和经济面恶化等累积冲击下,创业板行情在某个时点或面临快速调整.

中长期,我们维持看好以创业板龙头公司为代表的成长股.在回调之后,通过了业绩验证的成长股仍是首选配置对象,毕竟在经济转型期,业绩高增长是稀缺性,这才是成长股行情的关键.继续关注创业板指数成份股,创业板指数具有强大的优胜劣汰功能,因此,创业板指数成份股的净利润增速高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