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80 浏览:67689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认为现行教材主体内容是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差异部分本质上也是符合以用为本指导方针.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理论,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质是培养能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人才.高级财务会计需要在财务报告使用者范围、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提供方式上不断探索,正确定位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知识体系的地位,规范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内容,理清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关 键 词: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应用型会计人才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为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工作水平,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是:怎么写作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实现这一目标,明确提出在“合作、开放、群策群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始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阵地,所有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也应向着实践型、应用型的目标努力.

一、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组织形式的变化,贸易的国际化、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都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新的课题.会计实践的发展对指导实务工作规范的会计理论体系提出新的研究领域,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内容就应运而生.新的环境下产生的新的业务应在何种理论框架下去描述、解释和规范,由此产生了对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的探讨.(1)财务报告目标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对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这是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与此相对有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收益观.受托责任观主张会计检测设是研究财务会计理论和规范会计实务的基础,会计原则就是在会计检测设指导下规范会计实务的信条,这时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种超越会计基本检测定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导致会计产生新理论和新方法,决策有用观主张以会计目标为核心,以特殊会计事项对会计检测设的背离为起点,构造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此,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观,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国有企业还占据主导地位,委托者是国家,国家的意志是由人民来表达的,相当于全国人民都是委托者,这样绝对分散的表决权是不可能形成绝对有效的表决决议的.所以,实质上委托者是模糊和缺位的,受托责任观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同样,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虽快,但规模较小,还不能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所以,决策有用观也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但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情况,还要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无疑是突出了对公众利益的满足,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目标定位的转变.因此,阎达五教授等人认为从理论上讲授会计检测设限定范围制约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只能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而以会计目标为内核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容纳高级会计业务,而且从实际上看是对会计检测设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认为“可以从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角度来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等成为进行高级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2)教材中关于定义的处理差异.当前出版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定义以及对其内容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阎达五等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第四版《高级会计学》一书的绪论中,就当前学术界对高级会计学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该教材通过列举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系列教材对高级会计的定义,认为我国学者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不仅表现在高级会计的范围上,即高级会计应否包括管理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内容,还表现在对“特殊经济业务会计”的认识方面,即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是否就在于“一般”与“特殊”的差异.阎达五等教授认为会计检测设的松动是高级会计产生的基础,所以该教材将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定义是“特殊业务会计”.另外,杨有红编著的此教材也对其定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此观点基本一致.事实上从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出版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几乎都避重就轻,绕开此棘手的有争议的理论探讨,认为这应当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去探讨,或应是专业论文中去分析,所以,无一例外开门见山介绍实务性的知识板块,包括上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版).极少有对该教材选择内容的理论依据或选择的现实理由做一个说明.但是对比各版本教材,“特殊”二字却常常会出现在具体内容的篇章题目中,这表明学界是普遍认同高级财务会计就是“特殊业务会计”的观点.高级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意味着其学习内容的不具有普遍性,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也少有参与实践和运用的机会,那么其实践性、应用性就稍差,这似乎与当下应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不是指偶然的、意外发生地、无关财务报告者紧要的业务,从西方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历程看,其内容都具有研究的必然性,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是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信息.所以,高级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恰恰是应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是由于原有的、已经认同的普通的会计知识体系无法容纳且不具有普遍性,才有了“特殊性”的界定.


(二)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实践从西方高级财务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看,以下内容都是其产生的现实环境,并在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对实务工作的指导规范,应当构成高级财务会计的主体内容.(1)企业合并与清算破产会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组织形式的变化,各国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寻求战略联盟,公司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庞大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复杂持股、资产交易等,都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内容.所以为了能全面综合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如何在会计期末编制合并报表,还涉及企业的清算和破产.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针对企业兼并浪潮,于1959年发表了会计研究公告第51号《合并财务报表》,并对合并报表的编制提出了若干指导意见.至此,对企业合并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为高级财务会计的主体内容之一.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企业合并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及相应的准则指南、企业会计准则1、2、3号解释公告等共同构建了指导我国企业合并实务工作的框架体系.(2)物价变动会计.自从西方国家20世纪60至70年代通货膨胀以来,通货膨胀就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货膨胀的存在与发展,严重冲击传统财务会计的币值稳定检测设,如果不对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剔除,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威尼在1936年就出版了《稳定币值会计》一书,自此开创了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随后,英国、加拿大、欧共体、澳大利亚、巴西等各国,也先后发表或有关的会计准则,要求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揭示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等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虽然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环节上有物价变动会计的运用,但更多的是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应用.在2006年新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减值金额的计量,以及7号、12号准则等都或多或少涉及物价变动的处理,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价变动会计规范.(3)外币会计和期货会计.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在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及劳务输出过程中,必然发生外币兑换、外币交易与折算,以及外币远期合同.为反映公司的外币业务、跨国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产生了外币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3年颁发了第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业务的揭示》,1975年颁布了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换算的会计处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外币业务会计.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对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对规避外币风险的套期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4)金融工具和融资租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国际资金流量增多,期货交易、融资租赁等行业蓬勃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颁布了第8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期货合同的会计处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期货会计处理方法,形成了期货会计.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53年发表了《会计研究公告第43号》,提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若干意见.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对融资租赁的确认、承租方和出租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的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5)所得税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第四次企业兼并浪潮.国际间相互投资、母子公司间的相互持股、利用各国的税法和相关法律逃避税收、进行内部转移和财产转移等性的特点,对原有的所得税会计、外币业务以及合并报表的编制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为此会计理论界也积极寻求对策,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7年颁布了第96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会计》,1988年发布了第10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法》,1981年颁布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税收》.《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了应用会计准则的大中型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合并中的所得税处理给出了补充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