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65 浏览:155667

[摘 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更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观;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4-0140-01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备受社会赞誉和推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还认识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他们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也日益开放,这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个性得到张扬并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据调查,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观改变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接受大学教育成为进入更高层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教育也是其改变目前地位的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公平的方式.所以,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始终是把教育看作是获取向上流动的推进器.而家庭的过分期望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观念难以突破.据调查,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会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最终的就业状况.因此,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被寄予厚望的地方,任何降低期望的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来自父母亲朋乃至自身的压力.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也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宣传渠道,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导,大学生的某些就业方式加大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如广东14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更多的是不理解.这些舆论对当事人以及更多的大学生来说均会带来思想上的矛盾和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三、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要与时俱进,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信息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未来要求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懂外语和计算机、熟悉法律、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当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实现最终还要依赖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优化.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不同学科的办学规律,以信息化为平台,对资源重新配置,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的人才.同时,高校团学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课外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化就业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应该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教育,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学习认识自己的潜质、专业市场需求和兴趣等;三年级的学生应广泛了解企业情况并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等方面技巧的训练.

2.用人单位应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是每年数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大学生总量处于供过于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切实际的故意抬高学历门槛,这不仅加大了单位的引进成本,而且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另外,许多企业压低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没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规划,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而且也是造成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和健全就业政策、强化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2]陈宝义.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

[3]支希哲,朱西平,顾致平.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4]厉胜宝.浅谈教学改革下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0(9).

(责任编辑:刘润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