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

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31 浏览:144191

摘 要:实施城乡生态化策略是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优先选择,本文以山西省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为例,实施城乡生态化策略可以促进县域的环境恶化和经济恶化协调;在经济改善过程中协调县域环境恶化;在环境改善中协调县域经济恶化;最终实现县域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发生的目标.

关 键 词:城乡生态化经济环境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被采纳,是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退化,环境质量急剧下降.Mishan认为,经济增长提供给人类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污染物,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从而使福利变为负效应.[1]人类必须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入21世纪,一些经济学家在环境与经济增长发展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测设而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演进是否存在EKC检测设;二是对EKC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政策解释.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国外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如刘燕等人借鉴Grosan和Krueger的模型[2];彭和包群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系统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理论模型上所表明的增长—环境的双向作用,研究对象是全国或省市的经济与环境关系.[3]研究结果不统一,有的研究结果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测设,而有的研究结果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存在倒U曲线,刘小琴研究结果发现环境综合指标与收入间呈S型.[4]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协调.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出发点,根据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在这些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


1.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性

1.1城乡生态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和状态的模拟,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原理,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和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最终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也就是说不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城乡生态化就是要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含有自然和社会两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社会(尤其是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基于生态产业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注意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中本无废物的事实,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的生态调控原则,而生态产业协调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生态系统在某一发展阶段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得已持续发展.[5]基于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均构建形成“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5],并且城乡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1.2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过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复合生态系统中,城乡生态化建设促使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过程.

1.2.1县域需协调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增长状况缓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6]属于城乡型发展的榆次区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增长缓慢,需协调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缓慢.属于资源型发展的灵石县和保德县,由于煤矿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土地坍陷面积增加,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1.2.2在经济改善过程中县域需协调环境恶化.属于贫困地区的保德县位于生态脆弱区,虽然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经济增长是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灵石县为煤矿资源的开采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保德县和灵石县属于煤炭蕴藏丰富地区,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出现土地塌陷,生成了大量的废水、废渣,甚至污染了农田与河流,并沿着生物链传递毒素,侵蚀民众的身心健康.[6]

1.2.3在环境改善中县域需协调经济恶化.[6]在城乡生态化建设中,减少经济要素的投入,而增加对环境要素的投入,造成经济增长趋势发生改变,但是环境状况则明显趋好.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实施的退耕还林等工程,对县域中的丘陵和山区地带的环境改善有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这些实施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部分农村出现由于劳动力与人口流出想象,对土地的压力也相应减轻,出现生态环境的相对好转.

1.3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结果

城乡生态化建设是一个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过程,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结果表现在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发生.在这种状况下,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或者说经济与环境之间保持良性循环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环境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善环境.一般来说,在这种状况下,县域的环境与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而产业发展又偏重于无污染或者对环境无损害的类型,如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并注意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2.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对策

2.1协调目标

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发生,符合政府与社会期待的目标,体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2.1.1具有较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也是县域发展障碍最多的地方.资源型发展的保德县和灵石县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差距.

2.1.2具有递增性的环境改善速度.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善县域的环境状态,修复恶劣的生态环境,使环境尽量适合于人居,将有利于改善县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2.1.3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的产业结构演变,应该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产业基础支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符合绿色、清洁和环保的基本要求,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2协调顺序

丘陵地带沟壑纵横较多的农村和土地坍陷面积增加的农村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进行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这一方向应该为县域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追求.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的规律性,准确分析与认识区域的资源、产业和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在环境改善中县域协调经济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引导资本推动在经济改善过程中县域协调环境恶化.

2.3协调对策

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应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更多的就业机会.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要求投资者.在基础设施与信息传播方式改善的基础上,鼓励县域的企业和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牧渔等产业,发展轻型、无污染的制造业和旅游等怎么写作业;规范化地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发挥企业集中、集聚的作用.

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援助性政策.政府的援助性政策带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组合性的成分,涉及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需要县域用好用活的援助政策.实现政策科学化,保障政策的透明运作、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和监督完善,使政府政策能够在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长期的推动作用.

通过相应的经济补偿办法,合理协调各经济主体间的收益关系,改变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中成本收益承担主体的不一致现象,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和保护.考虑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驱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问题.对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功能的外溢效益进行经济评价,并据此对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进行适当的生态功能外部性补贴,使之内部化,真正激励所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增加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的微观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增加环境资源协调的收益,提高环境资源占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