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51 浏览:21755

摘 要: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道德滑坡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关 键 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古语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感恩,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1.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但自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一些学生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学校不比成绩比消费,不讲朴素讲阔气.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机、电脑、泡网吧、下饭馆,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有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有些学生对待同学不能做到与人为善,不愿花精力和时间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而在我们的大学德育课的教育过程中,感恩教育就像一阵风,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这是目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一大弊端.正因为是这样的现状,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在“任务”完成后,在“风”过后,在总结和表彰后,“恶性”就迅速“回生”,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教育的悲哀.


2.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1]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尊重他人,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提升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第三,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促使人具备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和态度.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人常思问报,少索取,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这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3.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应放在大学德育的重要位置上,不断实现道德的辐射作用,避免大学的功能的缺失和不作为.

3.1培育知恩识恩的感恩意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恩、知恩是感恩的前提.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乃至乎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煦日皓月,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在学生工作中,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教师(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我生而活到今天,本已属幸运;在这个仍然充满着苦难、饥荒、疾病、战争、不平等的世界里,我可以有幸接受着良好的大学教育,难道这不是我的家庭、师友和这个社会的无上恩赐么”启发、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赐”,着力培养学生的“识恩”“知恩”意识.

3.2营造校园之感恩氛围.和谐的育人氛围是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条件,它不仅包括浓厚的人文氛围,而且包括感恩氛围.首先,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利用校园网开展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可在学校设立“高校感恩节”,通过感恩演讲赛、辩论赛、优秀感恩电影展等多种活动,营造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使同学们树立饮水思源、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感恩意识,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其次,强化教师的感恩意识,培养教师的感恩行为和习惯.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有资格教育学生,才能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模范带头作用,也更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感恩教育环境;再次,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体现感恩的要求.

3.3开展学生感恩实践活动.高校德育要化抽象为具体,改说教为行动,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讲体验,讲感悟,凸显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怎么写作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2]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报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才能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感恩品质,提升感恩情怀,养成感恩的习惯,最终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例如:搞社会调查,写报告、体会;社区怎么写作,义务劳动,献爱心、送温暖、送凉爽活动;写祝贺信、感恩信;每逢重大节检测日开展慰问活动,对灾难及突发事件开展捐款、捐物活动;高校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开展道德使者活动,联谊竞赛、树典型活动等等.

3.4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但其考核方式却与其他的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也导致了大学生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一套,做一套,知行难以合一.所以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够回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之辛劳时,一些小小的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感恩教育不可或缺,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于小、于微、于常去抓,让他们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从而用自己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来回报所有人的恩惠,回报这个社会的恩惠,既让无价亲情亲密无间,又让和谐社会早日建成.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