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81 浏览:67466

摘 要: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就业渠道、就业观念的营造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指导大学生寻求就业出路.

关 键 词: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要想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一方立足之地,当前高校毕业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1999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到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这一递增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毕业生总量在持续上升,“十二五”规划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与此相反,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规模继续增长.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队伍将持续扩大,就业总量矛盾也将愈益加剧.加之城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以及历年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显得更为严峻.

1.2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毕业生就业的区位选择来看,大学生都集中在城市,基层及边远贫穷地区无人青睐,地区之间就业不平衡,观念上“亲东远西”.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则不足30%,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从城乡就业分布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下一套房”情结明显.9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低.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来看,毕业生大都对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及国企这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其次,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就业的依赖性.学生就业观念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毕业生缺乏市场环境下应有的参与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业前过多考虑福利、待遇、工作的环境,而忽视个人发展的空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最近几年出现数量可观的高校毕业生无所事事的闲逛族、害怕吃苦不愿工作的啃老族、孤注一掷的考试族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毕业生就业观念与择业态度的消极性和被动性.

1.3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并没有忽视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计算机和英语过级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但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英语基础较差及偏科等原因才上不了重点高校,对于一些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只能望而却步了;其次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动手机会有限,实践能力不强.这也是把一部分毕业生限制在就业大门之外的原因;再者,有些高校毕业生由于家境比较优越,平时不注意锻炼自己,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单位.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出路

2.1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品德课、职业指导课及各种形式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个人怎样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对待人生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其次要培养高校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懂得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培养有责任心、有诚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最后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心理,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教育.

2.2多渠道分流大学生就业

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去就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基层单位及中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的问题,从而加速贫困地区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人才相对缺乏,大有毕业生施展才华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企业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有义务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岗位;鼓励大学生回农村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部队吸纳尽可能多的高校毕业生入伍,这也是一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办法,总之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2.3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人才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这时高校毕业生就要转变就业观念,摈弃“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走“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道路.市场经济允许并且创造着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全日制和固定岗位工作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就业采取临时性、合同制、自由职业和非全日制等灵活就业形式.毕业生要适应这种变化,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基层单位还是西部地区,只要适合自己的就要先就业,只有踏入社会依托岗位才能寻找发展的机遇.

2.4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国家应大力实施创业扶持政策,形成创业激励机制.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创业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途径.创业是分层次,有大有小,开始可以从小的做起,要善于发现社会中的机遇.各地政府应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各高校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计划的邀请在基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回校介绍经验,设置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践场所,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2.5实行校企合作、创新就业形式

针对毕业生就业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的现象,为了确保毕业生能更好地就业,高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订单培养、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把一些课程开到工厂,开到车间,让书本知识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淋漓尽致的实践与发挥,使学生离开校门就能胜任岗位;聘请企业一些高级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课,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及管理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早了解行业的情况.要积极开辟就业新市场,鼓励毕业生利用节检测日到相关单位参加就业实习,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