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像家族的数字时代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87 浏览:57106

131岁高龄的柯达,终究未能留住自己的辉煌一刻.1月19日,柯达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AntonioM.Perez)将此次的申请,定位为柯达在转型上迈出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这在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所以,在更多人眼中,柯达这“极具意义的一步”显得凝重无奈,在胶片业务上分外执着的柯达,曾参与到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是其固执和在数码时代的迟钝,导致最终没有抓住新的机会.

去年底百代(EMI)唱片的倒下象征着传统唱片业在MP3面前的彻底没落,柯达的颓然退场也象征着一种胶片记录时光的生活方式正式退出舞台.

巨人行至末路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配方制作胶片:八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接下来,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等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96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在最鼎盛的时期,柯达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万人,俨然彼时的“苹果”,未曾预料到未来数码时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

事实上,如今风雨飘摇的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8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却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

直至上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市场传统胶卷的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14%.仅仅一年时间,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一直将胶卷带来的巨大流作为“主菜”,将数码产品作为“小菜”的柯达,在此刻仍认为胶卷的没落是整体经济衰退造成的.

2002年底,柯达终于意识到,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以每年10%的速度迅速萎缩的胶卷市场,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

专利无疑是柯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笔财富.近年来不断对苹果、富士、三星等提起侵权诉讼的柯达,终在去年的8月开始兜售其1100项数字图像专利.这笔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吸引了包括苹果、RIM等公司的注意.时至今日,柯达已成负债高达68亿美元的末路老人,其资产总额仅在51亿美元.而其市值也从历史峰值310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问,市值蒸发超过99%.

唯胶片论的争执

柯达的兴衰引起了全球业内人士对传统相机行业的思考,然而,曾经称霸一时的胶片摄影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胶片的质感让无数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在数码浪潮中,依然坚持使用胶片.胶片摄影被赋予了怀旧和经典的光环后,被强调的胶片质感被放大,自然衍生出了“唯胶片论”,认为只有胶片才能反映出摄影的本质.

但很多真正的摄影师并不认可这种极端的爱好.影像志《八十年代中学生》的作者任曙林说:“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摄影本质,就不会是唯胶片论者.摄影的本质区别不在这儿,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数码跟传统胶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7在于前期拍摄时观察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的眼睛能从取景框前解放出来,这是两种摄影的心态.”

杂志摄影总监,商业摄影师李达则认为唯胶片论是没有分清数码与胶片区别的认知,甚至数码模仿胶片质感都丝毫无必要:“唯胶片论者大多认为数码无法模仿胶片的颗粒感,即银盐堆积形成的质感,甚至胶片所呈现出的某种氛围、当时的气氛等等,而我认为,数码和胶片在成像风格上本身就应该走两条道路,数码根本就没有任何必要模仿胶片质感,而是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正如黑白胶片不会像湿版的成像风格,摄影不必像绘画,反转片与负片也不必相同.”

古董相机爱好者,青年摄影艺术家熊小默的摄影个展里,所有作品全都是使用胶片拍摄的.除了他那些二战时代的相机和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德制旁轴,最经常使用的则是一部LeieaMPaJaGarte写作机,由用户个人选择功能组合与机身装饰写作的独一无二的版本.但在谈及唯胶片论时他说:“如果讨论至个人情感的外延,这种看法不可避免地只是一家之言.但是若就事论事,只是就创作流程和显影质素讨论,数码相机终究将取代胶片.抱着守旧心态拒绝前进,并幻想种种玄妙却不着地的辩护理由不是专业摄影师应该做的.”

“我之所以选择胶片,除了个人化的使用经验和习惯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无法承担足以匹配同等质素的专业数码后背的高昂.在我看来,数码拍摄在创作流程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坚持使用胶片多年的摄影师,我认为除开更大画幅的领域,胶片本身并不在质素上有太多优势,而且这种微弱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一旦可以达到4×5正片像素数的数码后背低于12万元,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以数码后背作为创作器材.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大部分强调.德意志味’、‘胶片质感’、‘化学反差’、‘手工暗房’的摄影爱好者仍然站在真正摄影理解的门外.”

国内柯达胶卷竟成藏品

龙年过完了,人们带着拍下的大量照片归来,正该是各冲印店忙碌的时候.昨日记者走访市内大大小小几家数码冲印店,老板却告诉记者:“这几年,冲印生意大不如以前.”很多市民已习惯将数码相机拍下的照片留在电脑里,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冲印成实物照片,装在相册里偶尔翻看回忆.而曾经风光的胶卷已经没落,甚至在网店上作为品出售等

“从正月初八到现在,估计收到7卷.”一位数码店的老板说,和前几年相比,他们的胶卷冲印生意确实差了很多.以前一天可以收到几卷,现在大多时候平均5天可能才有一卷.

还有一位受访的老板说:“2006年开始就明显感觉到业务量在逐年下滑.现在冲印一张6时的数码相片为0.8元,和胶卷冲洗的一样.但数码冲印更方便.胶卷需要先冲卷,然后按照顾客要求的尺寸扩印.主要还是专业人士在使用.现在一般家庭都用数码相机.”

许多人开始习惯将数码照片存在电脑里,或者上传到网上制成电子相册,而不是冲印成实物照片来保存.有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受访的市民说,春节前,孩子班级要求交一张“亲子照”做板报,他却发现家里照片都是好几年前的,忽而发现已经有几年没有;中印过照片了,近几年都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拍照,然后存在电脑里.时间一长,就淡忘了捧着相册翻看回忆的感觉,也忘了拍完后去冲印的习惯.“胶卷行业里有五个牌子:柯达是老大,然后是富士,柯尼卡、爱克发和乐凯.”一位相机店的老板介绍说,现在主要卖富士和柯达,“偶尔也有非专业摄影者写,一个月大概能卖8到10个.”但也有老板表示,一年下来最多卖10来个普通家用胶卷.“以前用胶卷拍照的时候要严谨很多,一般一个胶卷只有36张,拍照之前要仔细构思,不然就会浪费.数码相机就没有这个问题.”摄影爱好者蒋先生告诉记者,用数码相机能回看照片,及时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再次调整拍摄角度,重新构图拍摄.而用胶卷不能立刻看见照片效果,等发现不满意时已经无法补救.

单纯“卖用途”不吃香,精明的商家想到了把胶卷作为品“卖概念”.昨日,打开某网站上看到,一个柯达胶卷已卖到25元/盒,而在市场上普通的柯达胶卷卖价为16元/盒.产品介绍栏写着“90-99年的柯达胶卷,照过照片,未洗照片”,但是并没有人下单.又在淘宝上搜索“胶卷”宝贝,发现类胶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并有一些交易记录.“胶卷的价值应该不大.”一些专业人士表示,新胶卷的保质期一般只有两年,超过两年就很难再拍出好的照片,“可以说写了一份垃圾.”

胶卷时代是否终结

在很多人都正在谈论“柯达彻底倒下”时,熊小默和李达指出了一些说法的不严谨性.李达说:“事实上,柯达并没有全面停止胶卷的生产,2009年停产的仅仅是柯达克罗姆(Kodachrome)反转片,这是一种冲洗工艺较为复杂的胶片,药水有剧毒,全球只有十几家可以冲洗,且胶卷费用含冲洗费用,这就是为什么柯达的广告是‘你只需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的原因.随着Kodaehrome的停产,在美国的最后一家冲洗店也关门歇业.而柯达其他品牌,例如ektarchrome,国内常见的柯达金胶卷依然在生产.这些都还是民用级别的胶卷,其他的包括医用胶片,电影胶片,柯达一个也没有停止生产.柯达这次申请破产保护,是一次转型重组的尝试,而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今天购写胶片的种类事实上并没有减少太多,而减少过多的是购写渠道.”


如果有人认为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摄影师们将造成巨大冲击,这显然是个误解.熊小默说:“关于柯达今年的破产保护,我并不认为这对我和其他摄影师是什么大事.柯达并不只是一家传统的胶卷公司,它的业务延伸非常广,据我所知,胶卷部门在柯达公司中一直是赢利部门,柯达的破产并不能象征‘胶卷时代的终结’.而破产行为本身更应该是一种资本的运作和重组,不应被业余人士理解为‘关门’,迄今为止我没有听见任何来源可靠的关于柯达即将停产胶卷的消息.”

世间万事均更迭,摄影也是如此.从摄影术发明之初的银版法,到后来的湿版摄影,干版摄影,现代胶片(仅仅是黑白的),彩色反转胶片,彩色负片,影像的介质无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占领大众市场.而照相机本身也是千变万化.李达说:“现在依然有人拍摄湿版照片,黑白照片,大画幅照片.也有更多的人尝到了数码的好处,方便快捷,便于储存.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拍摄胶片会变成一个越来越严肃的事情,因为购写胶片渠道的减少,胶卷费用的提高.以及后续冲洗、扫描,输出工艺费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成本是一次次的重复投资.同时数码与胶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数码所拍即所得,拍完可以实时观察而胶片则需要过程,这在拍摄时就已经对摄影师产生了影响,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对于一张照片在二维显示屏上的精雕细作,和你在取景器中对三维世界的观察和摆布,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有很大的不同.我推荐使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是良好的习惯.柯达成为了过去,但是‘这一刻’将永存.”

传统影像公司的多元之路

和柯达类似,富士在2000年以前,有60%以上的利润来自传统银盐影像产品.然而数码化浪潮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胶片市场以25%的速率大幅萎缩.企业何去何从,是富士与柯达一同碰到的难题.正如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高桥俊雄所言;“如果能够找到像传统银盐技术这样持续170多年的应用是非常有幸的事,如果找不到,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方针.”于是,富士也展开了多元化发展之路.

富士在产品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相继推出了数码相机,数码照片冲印机、医疗用计算机诊断设备,数码印刷机、液晶显示屏材料.护肤品、医药品、工业用胶片等多样化的产品,看似性能用途相去甚远,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多元化方向并非随意跟风,而是基于熟悉、优势的技术,向相关成长性领域拓展.

富士在70多年传统胶片的研究、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细化工核心技术,比如化学合成物、材料分散技术、纳米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药品和化妆品等同属精细化工范畴的行业里也能找到适用之处.比如富士旗下的高端护肤品“ASTALIFT艾诗缇”就运用到了其在胶片生产过程中积累的胶原蛋白技术、抗氧化技术和FTD技术:同时富士合作研发出的药品也用到了公司的FTD技术(Formulation-Delivery-Targeting将合成物进行稳定地靶向传送).

随着全球电脑和液晶电视销量的持续增长,富士利用胶片技术研发出了四种功能型的液晶显示屏膜产品,偏光板保护用“FUJITAC”膜、视角扩大“WV膜”,防反射的“CV膜”、彩色滤光作用的“TRANSER膜”.目前,富士胶片向仅有的几家偏光板企业悉数提供这些具有高端技术含量的膜产品,在全球,富士“FUJITAC膜”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而“WV膜”则拥有100%的份额.随着近一两年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扩容带来的液晶屏用膜需求的疯狂增长,富士专用的配套生产线也将投入使用.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根基依然是传统银盐胶片技术.

由此可见,富士的产品转型并没有脱离影像业,而是不断从传统影像业中汲取养料,将几十年积累沉淀下来的胶片技术成功复用到其他领域,培育公司未来的“牛”业务.

数字时代的多元化之路

面对数字革命给予传统影像行业的冲击,相较于柯达偏于保守和犹豫的作风,富士果断实行“构筑新的成长战略”、“彻底进行结构改造”、“强化合并经营”三大策略,抓住了转型的最佳时机,并在2007年创造了史上最高销售和利润额.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促使富士在刚完成的改革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战略升级,进一步明确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即六大事业(“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电子映像”,“光学元器件”,“印刷”、“文件处理”),同时简化组织结构、削减固定经费,轻装上阵以力争实现2012年再创佳绩的目标.

在以上重点事业领域中,涵盖医疗器械、药品、化妆品,健康食品等产品的“健康生命科学事业”被富士寄予了极大期望.为了实现事业的快速成长,富士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原有技术产品,例如从1936年就开始生产的医用X光胶片,还有后来的医用内窥镜业务;二是通过收购和整合来强化技术优势、占据市场份额,2006年以来,一系列并购合作相继展开,富士先后进入了同位素药物、抗感染药、消炎药、中枢神经及心血管药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现有药物治疗机理的抗流感病物“T-705”也即将结束临床试验面向市场,有望实现流感诊治药物的划时代变革.此外,由富士顶级科学家在美自主研发,系统吸纳冷战后核心军事技术的医疗网络信息系统SYNAPSE产品,可实现远程诊断和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超过半数份额位列第一,在欧美市场排名第四,并于2006年导入中国市场.

如今,富士的很多产品已不再与曾经的绿盒彩色民用胶卷一样,与个人消费者直接亲密接触,大部分面向的是商用客户,在后台操作室甚至是在外观无法直视的内部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相较于柯达美式的高调,富士日式的低调有时会让这家企业吃些亏,但是市场无情的竞争法则,只认可顺应潮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需求的产品.如今看来,富士显然在这方面胜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