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当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43 浏览:120738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探索,解读思想中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科学内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探索当今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

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艰难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尽管的这一构想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为中国现代化而孜孜以求的可贵探索精神,无疑是今天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和行动指南.

一、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探索与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为代表的人更加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945年,在七大上指出,“在新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斗争.”此后,在不同场合、不同论著中论及未来新中国建设时,都屡屡提及这些目标.

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为全国人民包括农民在内描述了这样一幅生活前景,那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绘制出了第一张蓝图.在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成立28周年而撰写的文章《论人民》中最早提出农业社会化问题,随后,又首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工业化,也就是将中国由一个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经亲自修改和审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又明确地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任务问题.纲要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逐步改造我国的农业,使我国农业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在农业中采用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采用化学肥料和科学耕做法,采用机器来进行灌溉和发展水利事业,扩大耕地面积,并在人口稀少、土地辽阔的地区进行移民垦荒,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保证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保证工业化事业的发展,并使农民生活逐步地普遍地提高.”紧接着,1954年6月,在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提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把“工业化”的目标逐渐改提为“现代化”.与此相适应,也把农业发展的“社会化”目标进一步升华为“现代化”.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口号.本人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也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并把它列为“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认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等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在这里,他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反复强调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应施以科学的管理等等.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新思想,体现了对农业现代化新路子的可贵探索.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整体思想体系上的战略方针,对中国经济尤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1953年8月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之后,不遗余力地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综合其有关论述,我们可见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实际上有六个方面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既是中国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农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1954年4月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他主张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试制新式农具,加以运用和推广;在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来管农业机械,搞农业机械设计院:在农业机械化完成时间上,他主张宁愿设想长一点,不要急于求成,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

2.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我国是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在农村,农产品商品生产更是如此.1957年我国生产粮食3700亿斤,其中300亿斤作为公粮,500亿斤作为商品粮卖给国家,两项加起来商品粮不到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也很不发达,所以”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等每个公社在生产粮食以外还要发展能卖钱的东西,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实行商品生产,主张”恢复农村初级市场“.

3.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首先农业管理者必须懂一点农业技术,“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领导者要认真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成为懂行的领导者和科学的管理者.其次在农业管理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在合作社要实行经济核算的管理方法.

4.农村人口城市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任务,不仅是为着建立新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斗争.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农业人口也就有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因为“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新的进展.1959年4月,明确指出,”在农业地区,我们也要搞工业.”

5.农民的现代知识化.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没有农村农民的现代知识化,也是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因此,必须组织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普及工作.首先是扫除农村文盲;其次,创办农村技术夜校.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网等.当然,需要农村以外的广大知识分子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6.农村社会关系现代法治化.我国农村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宗法的社会关系.没有农村社会关系(即利益关系)现代法治化,也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因此,首先主张教育和改造长期在封建的小农生产方式下生活、受宗法习惯势力影响的农民,把这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这里的“教育”,既有教育和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也有教育和改造宗法制度下的农民,使之成为现代法治社会新型农民的意义.

三、对当今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总的来说,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在农民、农业问题上关注最多,探索最多,贡献也最大.在这方面,他有许多独创性经验,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经验,借鉴教训,联系现实中与农民和农业有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用于指导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是个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设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制定实现现代化的步骤,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这一特殊国情决定,农民安,则国家安,政治安,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富,社会富,人民富;农民购写力提高,则工业就有市场,就能发展,就有动力.反之,农业出现危机,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将是最深刻的社会危机.新时期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关于要重视农业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变.对此,在1992年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得十分深刻:“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重视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思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个结论是全新的,但其渊源来自的农业思想.具体讲,在靠政策方面,的关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关心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无疑是党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首要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靠科学方面,虽然没有像那样明确提“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要靠尖端技术”,但提出的进行农技改造,推广农业科技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思想,因而也有指导作用.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在将农民永远关在城镇大门外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这是普遍规律.诚然,以中国农民人口之多,地域之广,怎样将他们的大多数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确是一个全世界空前未遇的巨大课题.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一亿二千万人,为他们找到新的出路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注意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有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得到了较好的安置.这是一个伟大创造,从中使人们看到了解决农民问题之希望.

4.农民现代知识化,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在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农村农民的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号召广大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在最近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1985年来,领导、发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相结合,建设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就是中国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内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相结合,建设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对于当代知识青年的锻炼成长,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性和社会实践性.2006年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新农村建设使我们向这个梦想靠近.

总之,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接力棒已交到了当代人手中,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国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取得巨大的成绩.为农业现代化梦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