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54 浏览:11550

[摘 要]对近十年国内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做了梳理.研究发现,2009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描述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创新型建设问题展开研究.总体看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缺乏理论层面的系统总结,未来需要以多学科的综合视角加以深入研究.

[关 键 词]国内资源枯竭城市文献综述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截止2009年,我国共有44个城市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自然及制度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亟待改变发展思路,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困境、城市的转型思路,以及创新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中国知网(CNKI)中相关文献并加以筛选,在此基础上对近十年国内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梳理.研究结果对于政府部门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政策,以及今后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更进一步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界定及产生根源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的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所以几乎每个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吴要武认为资源枯竭的标准有“自然枯竭”和“经济枯竭”两种.自然枯竭是指可开采资源已经开采完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即将开采完毕,经济枯竭则是指市场因素导致了资源开采的成本和收益对比使继续开采无利可图.任雁等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开采及开采技术、资金限制等原因,导致资源出现枯竭,城市主导产业衰败的一类资源型城市.这类城市往往因资源而建市,城市规模小,受资源的经济效益影响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还有种量化的定义,即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可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一种,它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退时期的形态,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必然要从研究资源型城市问题开始.


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困境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乏“矿竭城衰”的先例,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体制机制原因.这一点研究者们的看法较为一致,即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密的国际封锁和险恶的国际环境,我国基本上能依赖国内资源来进行工业化.于是,国家“均衡布局”政策和“重工业优先”的战略促进了那些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矿产资源采掘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陆续建起来的.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又大大减弱,对资源型城市的市场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时缺位,导致这些区域陷入了严重衰退.衰退主要表现为资源区域分配机制不科学、资源型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资源型城市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僵化、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利划分不清晰等.这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制约导致政企职责不分,思想观念陈旧,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1.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

(1)经济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困难主要是由主导资源型产业陷入萧条引发的,不仅使原来积累的历史矛盾更加尖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微观上表现为资源型企业生产滑坡、市场低迷、债务负担沉重、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负担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在宏观上则表现为城市经济效益低下、就业压力加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另外,从产业结构的层次性来看,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低技术含量是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链的人为分割,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相互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日益突出.

研究者们认为,以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各种人、财、物资源的市场有效配置为基础,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结构协调性效益,同时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和培育符合地区特点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撑点,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要正确处理选择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可能高起点,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要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和生态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政府应积极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从而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2)社会问题

有研究着眼于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刘少杰分别从人力资源、社区组织和社会保障制度入手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及其重建.于立等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之间的“两难矛盾”,需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另有研究者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张耀军等认为资源型城市或地区“非富即贫”的“两极分化”社会结构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解决资源枯竭型城镇的贫困问题,关键是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由于资源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小,其本身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而失业率则明显高于非资源城市.大批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也降低了资源型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严重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财政十分困难,因此失业现象越发严重.另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住房问题.受计划经济体制“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居民和矿工的住房建设严重滞后,住房保障政策构建空缺,城市矿区的道路、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等严重滞后于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不少学者提出了解决住房问题的策略,如保障住房租售结合制度、三市场住房模型和通过住房政策保证住房市场稳定发展等.

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要靠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后盾.但是,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以社会保险为主、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辅、个人、企业和政府共担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是举步维艰,一方面却又有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事实上,目前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社会保障问题,首先要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因为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也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所以城市社区建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3)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环境危机,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重视.李咏梅认为,由于受历史时期的限制,人们对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加上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欠账普遍较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资源产业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炼制与加工、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质、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因此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他城市要大.

根据可持续发展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本质内涵,资源枯竭型城市单纯依靠的经济转型还不够,还要将城市转型、环境转型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综合发展.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可以衍生新的产业,从而形成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多重效益.方艳青等从法律角度解决环境问题,认为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一个资源型城市不管资源是否已经出现衰退,都应当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资源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保证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对策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多侧重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且多实证研究,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提升.学者们就如何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比如于立等结合国内外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实践,构建了“循序渐转”的产业转型理论体系;唐志强尝试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类文章不胜枚举,文献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的宏观扶持与调控

政府职能转型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城市政府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万能型政府,转变为依法行政的怎么写作型政府,要引导经济合理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同时为国内外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应该给予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有效的扶持,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改善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区域经济等措施,实现衰退地区的复兴.吴要武认为,从短期看,政府的作用重在救助贫困和提供培训、转变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从长期看,则重在解决体制性障碍,废止户籍制度和完成城镇福利体制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在财政政策方面,和地方政府应该筹集足够的财政扶持资金,还可以利用财税杠杆,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同时要建立起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和企业使用财政扶持资金情况加以监督.还应该加大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样才能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怎么写作和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必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实行更为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和再就业政策,还必须加强立法和监督来确保相应政策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应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不断扩大公共怎么写作的覆盖面和怎么写作对象,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怎么写作.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创新型建设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城市发展,并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从狭义扩展为广义,即除了技术创新外,还包括制度、管理、司法、观念等方面的创新.研究者们意识到,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又一出路,因为区域创新的多样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活力所在,而创新型城市是实践区域创新的最基本单元.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自主创新体系,而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不完整、静态、封闭、分散的创新活动,逐步转变为完整、动态、开放、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创新性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结合、全面性与系统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简明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动态性与可比性结合.

三、总结与展望

2009年之前,国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探讨非常少,只有少数对资源型城市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总结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对转型过程中并发问题的解决上.2009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探讨逐渐增加,大体包括两个层面的研究,一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加以描述和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自主创新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的实现路径、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总体而言,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经验探索阶段,缺乏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推广,未来需要以多各学科的综合视角加以深入研究.

;J].经济评论,2004,(3):66-69

[26]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8):40

[27]李荣融.大力支持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经贸导刊,2002,(14):5

[28]李文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J].甘肃社会科学,2006,(6):7

[29]刘振霞.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政府管理的三大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75-77

[30]任占林,李桂蔽.“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J].工业技术济,2002,(3):20

[31]金建国,李玉辉.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134

[32]吴宇.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0,(1):173

[33]任占林,李桂蔽.“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J].工业技术济,2002,(3):19

[34]毛玉莲.东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96-298

[35]闫凌州,杨冬梅.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