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71 浏览:58063

西藏是我国自然生态和环境风格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青藏铁路开通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藏有可能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努力达到保护和开发共赢的目标.

西藏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移民的重要性

综合西藏的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居民生存条件及现有人口分布状况,我们认为,西藏的生态发展弹性度一般.在各类生态类型区中,地处喜马拉雅南翼雨林与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藏东南农林牧区,生态弹性度最高;地处藏东山地针叶林带的藏东农牧区,生态弹性度次之;地处雅鲁藏布中上游自然区的藏中农区、藏南高原湖盆自然区的藏南农牧区、那曲高山灌丛草甸地带的藏东北牧区,生态弹性度居中;地处羌塘高原的那曲、阿里大部分地区,以及地处阿里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的藏西北农牧区生态弹性度较低;地处昆仑高山半荒漠牧地带的阿里、那曲一部分地区生态弹性度最低.

西藏的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也一般.目前,西藏地区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较低,按照国家制定的小康生活标准衡量,全区有进一步发展人口的承载潜力.但从区域内部分析,那曲、昌都人口承载压力偏大,需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提高土地承载力,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缓解区域资源环境压力;阿里人口压力小,但是生态发展弹性度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偏低,土地对人口的实际承载力接近资源承载能力,在处理好守边工作的同时,应适度集中人口,提高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能力;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生态发展弹性度中等或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中等或较高,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有较大盈余,是西藏今后人口发展和移民的重点区域.

西藏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生态移民模式的特殊性,生态移民规划要围绕移民安置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移民定居点的确定不仅要考虑通路、通水、通电、通话、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状况,而且要根据区域的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条件以及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安全性、成本等问题,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移民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牧民迁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牧民迁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是决策者应该长远关注的问题.

生态移民定居区的定位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区带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定位.依据西藏自治区的生态承载力、农牧民生存技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应该把拉萨、日喀则和林芝所属的河谷平原地带作为生态移民的主要安置区域,就近安置从半农半牧区和林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随着青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的建设和通车,西藏的交通网络和城镇布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铁路和主要公路沿线将形成大量规模不等的新型城镇,这些城镇将会成为生态移民的第二个重要安置区域,可以安置具有一定旅游业从业技能的农牧民.那曲、阿里地区和所属县政府所在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随着城镇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成为接纳生态移民的第三个区域.

从生态移民方式来看,影响西藏生态移民的首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西藏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短、劳动力科技能力偏低、缺乏到城市谋生的手段等,是制约他们到城市生存或者其他地区生活的主要问题.目前,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同样也是制约西藏生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做好西藏的生态移民工作,在移民模式和移民措施上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一是要走“文化移民”的道路,在移民村、镇的建设中,加大教育投资,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努力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多方位、多层次地对移民进行技术和知识培训;重视对移民子女的教育,让适龄儿童全部享受12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文化层次和谋生能力,使生态移民安居乐业,逐步走出贫困.二是要走“旅游移民”的道路,铁路通车后,进藏的游客必然大幅度增加,可以吸纳大量富裕劳动力,成为安置生态移民的重要途径.三是要走“援助移民”道路,西藏是中国的主要欠发达区域之一,属于典型的外部投资拉动型经济,从生态脆弱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缺乏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技能,甚至缺乏开始新生活的思想意识.只有加大外部的长期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在解决生态移民生存问题的前提下,逐步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铁路开通后可能引起的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青藏铁路运营后,将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的环保压力增加.铁路运营后,铁路沿线人流、物流、车流的大量涌入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游客增加和车辆的增加,可能造成大气、水、噪声等污染的增加和物种入侵;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使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废弃物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二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在当前环保意识落后、环保技术还不能消除高原地区矿藏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时,大力发展矿藏业将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长期的破坏.三是随着外部市场对西藏天然、绿色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极有可能导致西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西藏高原的经济发展迄今仍严重不足,局部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在维护西藏高原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加速经济发展是该区各族人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将惠及其他地区的居民乃至全人类.基本对策:一是建立环境保护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区域现实利益需求,满足居民对粮食、能源以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二是增加对西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投入,使西藏尽快形成必要的自我发展能力,避免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保障边疆安定和民族团结,实现西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三是加强对西藏高原战略性资源的开发规划,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制定战略性资源的开发规划,及时采取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改善西藏高原的交通状况,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对粮食、薪柴及提高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减少居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破坏.


鉴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青藏铁路建成运营后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在西藏所有的开发性活动中,应严格实行环境评价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二是为有效保护西特的生物区系,要严格控制活体生物入藏,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评估机制,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三是完善城镇功能,搞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四是增加旅游景点的环保设施投入,制定西藏游客行为规范,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和植物资源的破坏.五是严格控制以西藏特色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规模,保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六是创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依法加强资源管理,促进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