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商品经济的新成果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76 浏览:19782

商品经济是秦汉经济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关于秦汉商品经济的研究论文尽管已有一些,但全面综合性的专著尚未出现.黄今言教授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通过对秦汉商品经济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作者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秦汉商品经济问题的研究,该书是在作者已经发表的九篇论文基础上,扩张、深挖、整理而成的.统览全书,窃以为黄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系全面,内容丰富

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从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商人等方面论述了秦汉商品经济的情况,涵盖了秦汉商品经济的各个方面,体系完备,内容丰富.

第一章《绪论》论述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对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及其与自然经济的关系,作了概括性的分析.

第二章《秦汉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阐释了秦汉手工业的商品生产,种类多,规模大,遍及纺织、冶铁、制盐、酿酒、舟车制造、制铜、制陶、编制等众多行业;秦汉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包括粮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部门.就经营主体来说,又分为专业农户、地主和小农三种类型.秦汉商品生产由于国家“抑末”政策的干预,呈曲折、波浪式的发展道路,且具有行业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第三章《秦汉商品交换与商业形态的发展》指出秦汉商业行业和商品种类增多,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加强,小农参与商品交换较为普遍.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伴随,商业形态也呈现多种类型:就性质来说,既有官营商业,也有民间私营商业;就经营方式来说,则有直销、贩运、囤积和市肆零售等.

第四章《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根据地域、功能及发育状况,把秦汉市场分为农村市场、城区市场、边境市场、域外市场等多个层次,对其发展、功能、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秦汉商品与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对秦汉商品市场、及其作为交换相似度检测的货币作了论述.秦汉的商品,总的来说波动很大,其原因有自然灾害、兵祸战乱、货币多变、商人不法等多种因素.秦汉货币有黄金和铜钱,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秦汉铸币数量增多,在流通领域得到普遍使用,但秦汉的货币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它对流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第六章《秦汉商人的崛起与商业资本之投向》对商人进行了专门论述.商人是商业活动的重要承担者.就商业形态、经营方式来说,秦汉时的职业商人大致分为承包商、贩运商、囤积商、零售商和经纪商,主要来源于旧贵族后裔和官僚、庶民地主、个体小农、城市平民等阶层,秦汉商人数量多,地域分布广,经济实力强,尽管西汉前期实行所谓“抑商”政策,但商人地位是逐步改善和提高的.秦汉时期,商业利润丰厚,追加资本、扩大商业经营规模成为商业资本投向的首要选择,除此之外,商业资本的投向还有工矿业、大地产、借贷业等方面.

第七章《秦汉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了秦汉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转变的过程和原因.消费问题是研究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消费与商品生产、交换、流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秦汉消费由饮食衣着消费、起居行用消费、婚嫁丧葬消费、精神消费等构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有很大的改善,消费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二、评价客观,观点新颖

作者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旧说,给以客观公正评价.在许多章节中,作者都对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判,其中既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认同,也有根据可靠的史料进行的驳议和观点论难.在充分借鉴、吸收前贤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审慎地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推陈出新,新意迭出.

作者把商品经济界定为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要内容,以货币关系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形态,认为商品经济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现象,和自然经济一样,有跨时代性、跨制度性,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当时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成正比.这就发展了商品经济概念的原有内涵.

作者修正了东汉商品经济处于“萎缩”状态的说法,认为尽管实物货币一度抬头,但铜钱并未退出流通领域,国家财政支出、民间贸易仍旧流通着金属货币,而从东汉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放任、保护政策,商人地主化倾向更为明显,资本和对外贸易继续发展,朝野逐利之风更加盛行等方面看,东汉的商品经济在西汉基础上仍向前发展,并被逐渐纳入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轨道,更加成为地主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秦汉小农经济不存在商品性生产的旧说,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把秦汉小农分为三种类型:自给型农户、半自给型农户和交换型农户,认为自给型农户的生产不是完全意义的商品生产,半自给型农户已有了部分的商品性生产,而交换型农户则包含有更多的商品生产成分.

对于秦汉时期商品交换的发展状况,作者引入“商业形态”的概念,认为这个时期商业形态包括直销、贩运、囤积及市肆零售等多种类型.根据地域、功能及发育状况,作者认为秦汉市场是多层次的结构,将其分为农村市场、城区市场、边境市场、域外市场等多个层次.对于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农村市场和边境市场,作者着力甚多,对农村市场和边境市场的概念、范围、功能、数量、特征、管理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对于域外贸易问题,作者提出“域外市场”的概念,认为秦汉时期,水陆商道的开辟,扩大了与域外市场的交往,国际间的商贸关系因之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域外市场”的角度来审视对外贸易,不失为一种研究对外贸易问题的新视角.

对于有的学者所说的秦汉已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作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市场扩大,市场间联系增多,但不等于商品流通网络“畅达”、“畅通”,也不等于已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秦汉实行统一货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界也往往过度强调它的积极意义,而忽视其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它对流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铜钱轻重无常,盗铸严重,黄金与铜钱缺乏健全的比价等方面.

对于商人群体的构成,学界往往从商人的社会身份或资本大小来划分,作者则从商业形态、经营方式的角度来探讨职业商人的基本构成,将其划分为承包商、贩运商、囤积商、零售商和经纪商等.

总之,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经过缜密的思考,力争避免教条式的空谈和重复.这反映了作者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和学养追求.

三、研究方法上力求实证与理论的结合,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

作者稔熟前人论著,能全面占有文献、古文字、考古资料,举凡正史、政书、类书、奏议、总集、地理志、文选、数书、简牍、石刻等,无不在涉猎搜揽之列,这使得作者拥有了丰赡而信实的研究材料.在研究过程中,以史料自身显露的信息为基础,凡一问题一史事,均以大量旁证分析来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力求以材料说话,论从史出.并注意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材料与理论的相互印证.

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纵向与横向比较的方法都得到充分运用.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多处运用表格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例如作者根据文献、简牍、石刻等资料,将耕地、粮食、布帛衣服、畜产、副产品及蔬菜、生产及生活用品以及自然灾害分别汇成表格,这不仅使各种商品和自然灾害的前后变化一目了然,而且从中很容易看出变化和自然灾害之间的某种联系.在自给型小农生产的定性和商人的数量等问题上,作者运用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的方法.这种计量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与历史学的各种传统方法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考究商人的数量,对研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具有重大意义,汉代商人的数量问题,在文献记载中只有概括性的描述,当时全国的商人究竟多到何等程度具体数据有多少未见史籍有明确交代.作者依据郡国、县邑、乡里的数量,推算出全国的市场数量,在此基础上,估算出商人的数量.这种估算虽然只能说明一个大概,但对于测量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却有一种很好的参考作用.


秦汉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阐述它的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所处地位,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揭示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探讨商品经济的发展规模、运行方式和基本规律,而且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