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解释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95 浏览:117136

[摘 要]文章论述了经济和谐理论的发展脉络.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经济和谐的思想,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对此有所贡献,但他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谐理论,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 键 词]和谐社会;天人合一;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05-0015-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和谐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必须使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都达到和谐.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首先实现经济的和谐.文章试图通过对经济和谐理论发展的梳理,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分析

和谐社会的“和”一是指相安、和睦,人与人之间心平气和,没有激烈的冲突,如自然灾害与战争;“谐”是指协调、平衡,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分析应表现为资本运动过程的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等.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来消解冲突,以实现万物并育、共同发展的,并由此形成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文化.如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致虚静、道中庸[1],等等.

“和谐社会”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和谐”包含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关系[2],但“和谐社会”当然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年来,我们恰恰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其二,“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理想、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和谐社会”只是指一种期盼、一种目标或一种理想,千百年来,中外思想家都有类似“大同社会”和“乌托邦”的构想,但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完美和谐,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同时“和谐社会”也是指一种善治的方略,“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都是和谐社会的象征,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有很多关于善治的名言,如“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等等[1],“和谐社会”也可以是指社会本身需要具有一些能够保证和谐运行的机制,比如,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在其经济理论中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和谐理论,但在他的庞大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不乏经济和谐理论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商品二属性和生产的二重属性的研究,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从资本运动过程分析,它的和谐状态应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即货币―商品―生产过程―商品’―货币’(G―W(A、Pm)―P―W’―G’)[3].从这个资本运动的过程上分析,最初投入的货币,购写到投资者满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包括现代的信息与技术),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结果,如产品或怎么写作等,一定要大于投资者最初投入而购写的商品,并转换成更多的货币,即G’>G,因为G’等于G+△G,△G就是生产中给投资者带来的增值额,如果没有这个增值额,投资者不会有兴趣,进而达不到生产的和谐,就会影响其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的管理.从供给与需求分析,供给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在市场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与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供给量随着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的下降而下降.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写一定商品的数量,需求规律恰恰与供给规律相反,即在市场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商品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商品的越低,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越高,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少.这一规律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市场下跌会使新的消费者进入市场,需求量变大;一种商品的下降,会引起消费者试图寻找替代品,使该商品需求量增大,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这就鼓励了消费者扩大消费,引起需求量增加.在经济发展中,供大于求,引起下降,打击了生产者的利益或浪费了大量资源或造成社会环境、生态的破坏,供小于求,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飞涨或奸商肆虐或引起社会动荡.总之,供求平衡意味着经济的和谐与发展.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论述了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会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4].马克思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中论述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即只有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地实现.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活动是分散的,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供给和需求是脱节的,导致商品及其包含的剩余价值实现困难,从而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较系统地从结构的角度来讨论经济和谐.马克思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而且揭示了内在的原因,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问题,马克思及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即通过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实行公有制,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来代替私有经济,实行“共同占有或共同控制”[4],以解决剥削问题.在这个联合体中工人共同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按需分配).通过联合体有计划地调节,使经济各个环节有比例、协调的发展.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公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对立、城乡对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教育和生产相结合,人们将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这些思想无一不包含着和谐的理念.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和谐社会

十九世纪中期,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和谐的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凯里和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后来的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哈耶克等人对此也有贡献.和谐理论最初来源于一种宗教的、乐观的、诚实的态度,对和谐教义的这种乐观的态度的一个变体是启蒙观点,其中自然神论哲学设想有一个自然秩序在维护着“先天注定的和谐”[5].经济和谐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凯里的著作中.他认为经济分配规律具有和谐性,资本积累是经济和谐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只要资本积累比人口增加来得迅速,可供社会分配的产品额必然更为充裕.这样,利润将得到绝对的增加,而工资则绝对和相对的增加.因而,劳资双方利益将和谐一致,而且生产的进步能给工人带来更大的好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其《经济和谐》中,对经济和谐作了更加系统地论述.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和谐社会秩序”,受其内部自然规律的支配,这种经济和谐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利益分配.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和谐理论逐步摆脱了“自然和谐论”而代之以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作为最大满足的和谐理论”.马歇尔和威克塞尔认为“和谐理论”指的就是福利经济学[2].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符合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和不存在外部性等严格检测设条件下,每一个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强调竞争能够实现经济和谐.但是,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只是考虑了经济中的效率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公平.即使是希克斯等人的补偿理论,也只是要求观念上能够补偿即可,而并不需要实质的补偿,仍然忽略了公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福利经济学家检测定的均衡条件太严格了,是“虚拟的”,现实世界很难达到.强调由于边际生产力相等,经济能自动达到和谐.米塞斯则试图说明市场社会中个人和群体利益都能相容的观点.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在论述经济和谐时,重新运用了自然秩序传统,恰恰是这种“天然秩序”的存在为经济学这门学科提供了主题,这种传统强调制度的进化,社会和谐,认为社会后果不是实施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产生的结果.这种秩序比之与用经过慎重考虑在各个人的活动之间取得协调一致的努力所能解释的更为复杂.同时哈耶克注意到,虽然市场经济比人们认为周密审慎的计划所能做到的协调更好,但是他们总是达不到充分的协调,因而便产生了协调问题.哈耶克主要从企业投资的角度讨论了实际协调问题――经济周期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和谐社会可以定义为一个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和严格公平的社会,其中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保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资源配置的严格公平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社会就是资源配置严格公正的社会.帕累托有效仅是衡量一个社会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但没有涉及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只有同时满足帕累托有效和严格公平配置标准,该社会才是资源严格公正配置的社会,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社会[6].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经济主体的偏好满足局部非餍足性,一般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经济学家ZhouLin证明了如果一个资源配置是一般均衡配置,而且所有经济主体的收入相等,偏好满足局部非餍足性,那么该配置是一个严格公正配置[7].或等价地说在经济主体的偏好满足局部非餍足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收入相等的一般均衡配置都是严格公正配置.这个定理被作为资源严格公正配置定理,也是关于和谐社会与市场经济体制兼容的基准模型.如果把这个定理引申一下,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经济主体的初始收入相等,以此为起点,在特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最终所实现的配置是一个严格公正配置.当然这个定理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包括:信息是完全的、不存在垄断、没有交易成本、产权是明晰的、并能有效地得到保护、经济主体的初始收入相等、不存在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偏好的局部非餍足性等等.在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市场经济体制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严格公正配置定理就没有了现实意义.正是由于现实社会条件与理论存在差异,才为政府通过政策改善现实社会环境,使其不断接近资源严格公正配置定理所要求的条件提供了空间.

四、和谐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构建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关键在于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能否合理、科学的解决.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市场经济的效率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实现的.市场经济越是扩张,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越是为效率所主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充满活力和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2.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当社会生产力还不是很高、财富总量还不是很多的时候,这种贫富差距还不会很突出.而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社会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的时候,这种差距就可能变得十分悬殊.这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有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就会逐渐产生和凸显出来,不仅影响许多社会成员个人的生存状况,而且会引发比较激烈的社会冲突,从而阻碍经济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收入分配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应采取积极、慎重、稳妥的方针.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的切入点,一是完善和逐步统一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二是加大税收制度的改革和监管力度;三是调整在政府怎么写作、司法怎么写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实际存在的“创收”政策,逐步用合理的规范的制度代替不合理的制度,让公共事业走上健康的轨道.

这些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目前的社会保险体制还只能覆盖少部分人口,还需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编织更加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社会支持网.从长远考虑,应当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公共资源,建立普遍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立新世纪的减贫工程.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建立以公共利益为主旨的再分配和第三分配体系,确保基本的底线公平.经验证明,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保持和建立对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认同,形成社会各层面相互关爱和团结的局面.由此出发,就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安全机制.

3.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和谐社会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扩大再生产,即企业将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资本.随着剩余价值资本化即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它意味着在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扩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不断减少或绝对减少.现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日益绝对地增加,不仅公开失业人口的数量加大,隐蔽性失业人口也趋于公开化,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解决社会就业,应打破传统的就业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固然是个有效途径.此外,加快体制创新,进而加大力度发展多种所有制,以就业带动就业,一批人就业了,他们的收入形成新的社会需求,这就给另一批人又创造了就业,拓宽创业渠道,即给独立创业者、合伙创业者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把“下岗”变为转业或“下海”,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自谋职业;发展“第二套住房工程”,使传统的一次性旅游为阶段性或周期性的休闲、度检测,扩大就业;加快职业培训行业的发展,使市场需求和就业者所掌握的就业技能相适应,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4.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经济生活中有市场机制,社会生活中也有社会机制.经济发展有冷有热,需要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社会发展也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需要进行“社会宏观调控”.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社会宏观调控应当把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预防社会风险等作为主要目标.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可考虑从加强预警工作入手.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注意对民众满意度、信心指数、价值观变化和行为取向的监测和研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综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预警、处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对重大灾情、重大疫情、重大险情、突发大规模群体事件和新型社会风险的危机处理机制.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在发挥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高政府怎么写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政府运行和管理社会的成本,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提供怎么写作、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在规范各种社会组织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良好合作互动关系.

5.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社会

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的选择应是追求和谐发展的建构模式.这首先要谋求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这些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是快速的,但快速的背后则是各种资源的大量投入.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8%.它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形成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瓶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单位GDP产出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倍多,我国人均能源消耗是美国的6~7倍、印度的4倍[8].

循环经济模式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可以更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强调3R法则:即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可以看出,这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我们应本着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一要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循环经济;二要政府投入,要将这种投入看成是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三要实行企业化运作,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6.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凝聚力

国民素质不仅是指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还要依赖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亦即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认同.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要有基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遵守爱国、敬业、守法、诚信、互助、尊老爱幼等基本的社会规范.国家和政府要通过制订法律和制度,通过履行管理和怎么写作的职责,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形成有利于社会团结、有利于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乔法容,朱金瑞.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李子猷,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Ramos,J.R..PovertyandInequalityinLatinAmerica:ANeostructuralPerspective[J].JournalofInteramericanStud-iesandWorldAffairs,1998,(35):141-157.

[7]Zhou,L..StrictlyFairAllocationinLargeExchangeE-conom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92,(57):258-17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5-17(3).

iewonEconomicsofHarmoniousSociety

RuanMin

(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harmoniouseconomytheories.Westernclassicaleconomistsputforwardaharmoniouseconomyconceptin19thcentury,whichwasenrichedbythefollowingclassicaleconomistsaswellasnewclassicaleconomists,buttheydidnotdiscussitindepthandapplyitintopractice.BasedontheresearchofUtopiansocialist,Marxisteconomistshedoneathoroughresearchonitandputforwardtheirharmoniouseconomytheories,whichhesignificanceinguidingourwork.Thearticlealsomakessomesuggestionor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Westerneconomics,Marxi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