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药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09 浏览:14295

截至2008年8月,化学原料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24.67亿元,同比增长31.3%,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63.14亿元,同比增长29.99%,二者增速均超过上年同期而低于上季度同期水平.

从产值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8月,化学原料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24.67亿元,同比增长31.3%,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63.14亿元,同比增长29.99%,二者的增速均超过上年同期而低于上季度同期的水平.产销率达到94.98%,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截至2008年8月底,化学原料药行业累计利润为104.65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46.61亿元,利润保持增长态势.化学制剂药行业实现利润153.06亿元,同比增长40.91亿元.

一、化学制药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截至2008年8月,化学原料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24.67亿元,同比增长31.3%,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63.14亿元,同比增长29.99%,二者的增速均超过上年同期水平.产销率达到94.98%,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产量来看,截至2008年9月底,化学原料药产量达到167.5万吨,累计产量增长速度为5.8%,增速低于2007年同期和上季度末的产量增长速度水平.从产值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8月,化学制剂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8.05亿元,同比增长25.1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422.80亿元,同比增长27.1%,二者的增速均超过上年同期水平.产销率达到94.35%,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总体销售情况

从销售收入来看,去年3季度以来,化学制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上季度略有下降.截至2008年8月末,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175.98亿元,同比增长30.61%,增长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提高;化学制剂行业销售收入达1386.61亿元,同比增长26.66%,比上季度有所下降,比2007年同期有所提高.

(三)总体进出口情况

去年1~8月,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为11.36万吨,同比增加16%;出口金额为15.37亿美元,同比增加103%,实现翻番.原因是出口均价同比上涨了75%.其中涨幅较大的是维生素E、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维生素A,涨幅分别为228%、204%、90%、81%.造成维生素类产品大幅度上涨的原因,除了市场需求增加外,有长、短期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长期因素是因为煤、电、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成本增高,生产维生素的玉米等主要原料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日益收紧的环保政策造成成本大幅增加及利润减少,迫使生产企业提高了市场;短期因素是奥运会对企业生产及出口产品影响,写方提前购写囤货.奥运结束后,“后奥运”心理弥漫,市场出现观望情绪,部分维生素产品出现回落.

产品出口情况.截至2008年9月,抗菌素(制剂除外)累计出口达到62544吨,同比下降1.8%,出口自去年年初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出口额累计达到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出口金额增长幅度比上季度有所下降.

产品进口情况.截至2008年9月,抗菌素制剂累计进口达到3035吨,同比增长87.5%,增速比上季度同期有所提高,进口额达到40.89亿美元,同比增长39.5%,进口金额增长幅度比上季度有所下降.截至2008年9月,抗菌素(制剂除外)累计进口量达到861吨,同比下降14.2%,下降幅度有所提高,累计进口额达到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进口金额增长幅度有所下降.

(四)行业总体经营情况

利润情况.从利润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8月底,化学原料药行业累计利润为104.65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46.61亿元,利润保持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原料药受产品大幅提价影响,带动行业实现了爆发性增长.但也要看到,目前主要的大宗原料药已经步入下降通道,化学原料药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也已呈现了逐步回落的态势.截至2008年8月,化学制剂药行业实现利润153.06亿元,同比增长40.91亿元.从行业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指标来看,无论是化学原料药还是化学制剂药行业,其资金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都呈下降趋势.

亏损情况.从亏损情况来看,化学原料药行业与化学制剂药行业,也表现出不同的走势.截至2008年8月底,化学原料药行业亏损企业数达到212个,比上季度有所下降.累计亏损额6.0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2.04%,增长幅度比上季度又有所加大;化学制剂行业亏损企业数为293个,比上季度减少7个,累计亏损额7.46亿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1.16%,虽然下降幅度较上季度末有所削减,但仍然保持亏损额的下降态势.

偿债能力情况.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资产总计1785.69亿元,同比增长15.14%.负债合计987.04亿元,同比增长10.07%,资产负债率达到55.27%.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总计2147.49亿元,同比增长15.55%,负债合计1065.98亿元,同比增长12.22%,资产负债率达到49.64%.

成长能力指标情况.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总资产增长率达到31.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30.61%,资产总额增长率达到15.14%,净资产总额增长率达到22.09%,从业人员增长4.59%,表现出较好的成长能力.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总资产增长率达到25.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26.66%,资产总额增长率达到15.55%,净资产总额增长率达19.03%,从业人员数量增长2.62%,成长能力指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情况.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原药制药业产成品资金占用达到126.47亿元,同比增长18.82%,产成品资金占有率达到15.61%,应收帐款净额达到212.32亿元,同比增长14.46%,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2.18次.截至2008年8月,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产成品资金占用达到149.31亿元,同比增长23.01%,产成品资金占有率达到13.3%,应收帐款净额达到320.89亿元,同比增长22.1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1.85次.

(五)走势

作为国际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我国占据的原料药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4,而且仍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多个品种在世界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主要供应者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就是世界.然而,中国虽然占据了优势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控制能力,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中的地位却仅仅是在数量上体现.

中国原料药的综合成本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构成生产要素的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建造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不可遏制,中国的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低毛利的惨烈战使得企业经营风险不断积累,原料药企业概莫能外.事实上,过度竞争后果在这两年也有所体现,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成本上升,已经大大压缩了很多原料药企业的盈利,有的原料药企业甚至无法生存.不过,中国的原料药产业正进行着一场悄悄的革命,VC、VE等大宗原料药出现了在过去10年中原料药产业从未出现的长景气.与此同时,其他原料药产业如青霉素、维生素B2等涨价的历程仅仅是昙花一现.深入探究背后原因可以发现,竞争模式的变迁正推动着中国原料药企业摸索如何由初级的惨烈战走向成熟的竞合关系.以VE为例,可以看到,环境变化推动的理性竞合正在替代传统的战,带给企业新的成长模式.

经过多年的竞争,全球的VE生产厂家集中在浙江医药、新合成、帝斯曼和巴斯夫手中,他们的产能合计达到约6万吨的规模,国际上的实际需求约在4万~5万吨左右,这个需求每年保持5%左右的增速,因此,单纯的供需关系无法完全解释此次VE的长周期景气.以往依靠简单的竞争使得4家企业的VE盈利水平在过去的十年中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一轮又一轮扩产-成本降低-产品下跌-扩产-成本降低-下跌的周期中,企业并没有从成本降低中获益,而过度的扩张导致整体的产能大于需求.而成本的降低并不是无限的.由于这种商业模式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外部的投资冲动,因此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确定合理的利润率,以规避新的进入者.当产品毛利率过高的时候,外来的投资者将会进入以分得一杯羹.因此,投资成本、市场容量、退出成本、技术壁垒、政策壁垒将是决定产品合理利润率的关键因素.VE的生产线投资巨大,万吨级的生产线需要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生产技术环节众多,合成的路线多达十几步,技术复杂;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导致投资建厂的壁垒提高.在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VE的新进入者尚未出现.当然,现有的高达60%以上的毛利率是否合理尚需市场的检验,但现有维持了长达一年的高景气已经提示,竞合模式的变化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成长.

医药原料药涨价是近期医药行业谈论的焦点.首先是资源紧缺导致医药原料药普遍看涨.第二,普药类原料药市场行情看好.第三,立体化营销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原料药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经营中.第四,医药原料药大起大落的市场格局将不会频繁重现.随着行业发展水平提高,医药原料药生产经营靠取胜来占领市场的销售方法已经成为过去,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所以,大家也不在市场中拼杀,而是相互间通过减少产量来调节市场.当某种产品因供货量的增加而使产品大幅度下跌时,一旦低于生产成本,生产经营企业就会不约而同地采取限产、停产的办法来减少产量以维持整个行业的利益,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和对企业伤害.

二、行业热点

中印化学制药产业发展对比

1.印度制药行业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和策略

重视研发.近年来,印度处于领导地位的制药公司已经逐渐加大了它们的研发预算.2005财政年度,印度主要制药公司的平均研发开支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从三年前的2%上升到6%,到2006财政年度的增长幅度可能达到12%.而在未来两年中,印度制药公司可能会将它们的研发开支增加1倍.

出口驱动增长.印度制药公司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目前,大部分印度制药公司的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随着近年来印度制药公司大举进军美国和欧洲的规范通用名药市场,以及非规范的其他药品市场,其出口额有了很大增长.印度制药行业在面对国外强大的竞争者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印度药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由于拥有成本竞争优势和高质量的产品,这来自于其具备高端的药品研发技术和国际认可的生产工厂,这也是中国药企必须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生产质量保证.除了对原创性药物研究进行投资外,印度的制药公司还意识到它们需要对生产工厂进行升级,使其符合为美国FDA、英国MHRA、南非MCC等组织所认可的“cGMP”.很多印度的药厂获得了国际认可.印度是除美国之外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制药工厂最多的国家――大约70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以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作基础,印度公司正在寻求为跨国企业进行合同生产和作为其散装药品/医药中间体的全球采购点.

2.借鉴印度经验提高我国药品生产整体水平

加快药品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的药品也可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上,中国也落后于印度.中国虽然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少数合资制药企业,但是很少在资本市场收购或兼并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也很少直接投资于西方国家,甚至没有在印度建立药品生产与经营企业.中国还没有制药企业可以称为跨国制药企业,而印度前10位制药企业中至少有3家可以算是跨国制药企业.海外制药企业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为22%,到2015年可达到40%;中国目前外资背景制药企业的销售份额已经达到40%左右,一些外企如辉瑞、阿斯利康、罗氏和诺华等,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优惠条件下,近年来增长率超过了30%.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缺乏既懂技术、管理,又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阻碍了中国制药企业走向世界.而印度相对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其储备了数量巨大的科技人才,其中3500万英语熟练的人口,使印度制药企业到海外兼并或收购当地企业时,与当地人很容易沟通,而中国制药企业打入世界市场,往往只能采用传统的出口贸易方式,二是中国缺乏对国际市场资本运作法律法规的熟悉与了解.

加大研发力度.虽然与中国同为原料药生产的大国,但与我国相比,印度更具有研发方面的优势.印度制药正在向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努力,寻求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的突破.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它完全有可能先于我国完成产品上的更新换代,印度制药厂家都在努力自行开发创新产品,南新公司和阮氏公司都在加大投资力度,大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对于南新和阮氏这两个公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人才,为这两家印度制药公司效力的优秀科学家人数众多.另外,印度拥有像兰巴克斯公司这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能生产上百种国际畅销药的关键中间体,印度已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在国际上的强劲竞争对手,也正在成为欧美大型药企的潜在竞争对手,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中国长期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太少,95%以上的药物为仿制药;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而欧美发达国家已达到12%~15%甚至更多.目前,我国能生产24类1350多种原料药,但其中97%是仿制的,基本都没有专利保护.迄今为止,我国开发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和二巯基丁二酸钠.而且,整体来看,国内制药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多不太好,缺乏研发资金,加上资源分散、缺乏协调,科研人员的管理机制也有待改进.


培养一批参与市场竞争的人才.我国医药企业现在的紧迫任务是要培养一批人才参与市场竞争.我国药企处在变革时期,要学会扬弃、要善于推陈出新.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印度的发展,因为印度与中国有更多的可比性.当今世界巨头制药公司基本把焦点集中到了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基地也准备建到中国,甚至把研发中心也建到中国来.

外企布局中国再提速

继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之后,近日罗氏启动新一轮厂区扩建,并在上海成立亚洲药品合作部.在中国沉着应对金融风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时,跨国药企也嗅到了危机中的发展机遇.全球跨国医药公司罗氏去年11月1日宣布,启动上海罗氏制药工厂扩建项目,成立中国亚洲药品合作部.罗氏将投入4亿元人民币,按实际需求对占地7万平方米的行政和生产设施进行扩建;同时成立亚洲药品合作部,寻找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药物创新领域的各种合作机会.至此,罗氏率先在华形成完整的医药价值链布局,涵盖药物研发中心、药品开发中心、亚洲药品合作部及生产、销售、出口等领域.

促进出口业务.自瑞士罗氏集团与上海医药集团成立其在华首家合资企业上海罗氏制药以来,目前有22个创新药品在中国上市,产品群集中在抗肿瘤药物、移植药品和疫苗三大领域.厂区扩建项目将打造符合一流现药企业需求的办公空间、生产设施以及独立的质量大楼,并在仓库内建立现代化的处方药与高致敏性药品采样检测中心,确保严格的质量控制.根据规划,罗氏扩建项目将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在使人均等值耗能降低约35%的同时,提高人体舒适度.厂区扩建项目将为罗氏张江总部在今后10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将促进出口业务发展.扩建项目将使上海罗氏成为全球供应商,未来将增加罗氏战略性产品的出口.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球制药行业流行一股“生产外包”风.去年7月,默沙东就与浙江华海药业签订了多年期制剂委托加工框架协议,华海将为默沙东的一个抗艾滋病专利药提供生产,包括配方、生产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上海罗氏却选择了自身生产扩张的方式,一方面是生产外包难于控制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专利药生产尤其是罗氏靶向治疗药物生产技术先进复杂,涉及生产技术专利,不大可能进行生产外包.

展开“合作研发”.扩展创新领域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方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已被认为在学术界和新兴生物科技领域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在此情况下,罗氏决定在上海建立一个全新的药品合作办事处,同现有其他亚太地区的办事处成员一起,追寻在中、日、韩、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各种合作机会,共同完成和管理产品、技术和给药系统方面的合作项目.

无独有偶,赛诺菲-安万特亦在去年10月下旬宣布中国研发规模扩展计划.实际上,这两年跨国药企研发转移潮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是相继建立在华研发中心,延续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则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药品合作业务包罗万象,小型业务包括与知名大学的科研合作,大型业务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专利转让及并购等.目前,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已相继在中国成立了药品研发中心和用于药品合作的专项基金.罗氏在全球药品合作领域拥有两大战略合作伙伴:美国基因泰克以及日本中外制药,同时维护着80个其他联盟.在中国,我们已在药物输送方面寻找到并建立多个合作机会,先后与国内3所知名大学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今年开始,我们将继续在广泛的药品技术领域寻找更多的潜力伙伴,力求在科技领域寻找更广泛的资源.

金融风暴不影响在华发展.对于罗氏上述项目的启动,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其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性投入更深层次上已经成为罗氏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据透露,上海罗氏制药2008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3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亿多元.近年来,其年销售额都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已成为罗氏全球的重要市场.而源发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处于衰退之中,这对跨国药企本身和其在华发展计划会否造成影响呢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由于制药业本身维护人类健康的特质,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目前罗氏保留了大量.危机也意味着机会,6个月前看来遥不可及的公司和研究项目,6个月后可能通过收购而获得.中国目前正沉着应对金融风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而且正在进行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医疗体制改革,也给跨国药企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