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其培养途径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35 浏览:12242

摘 要:文章通过对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分析,提出了以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就业核心竞争力.并明确了高等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完善综合素质提高体系,以强化学生实践为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 键 词: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6-02

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从413万增长到631万,五年间增长了52.78%,扩招进程中凸显出因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导致了生源质量降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了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客观上,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调整与新形势相适应,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未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等方面,更加突出了就业难的问题;主观上大学生存在着普遍缺乏就业意识,从未考虑就业实际经验,亲身体会,主观感知等问题,甚至没有过多的想过“如何就业的概念”.上述原因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从“如何明确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上入手,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由核心竞争力理论而来,其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个体.根据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两位教授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高校毕业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1}.此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还可定义为:大学生个体内部一系列累积形成的互补性能力的动态性有机整合力,它能使大学生通过整合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2}.综上,笔者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包括社交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甚至有些学校纷纷更名,改变学校原来的办学特色,由于结果不理想,进一步造成了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成交难”.一方面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必须把专业市场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就业范围与层次,关系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学校应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完善综合素质提高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须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行“一站式”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四大工程”即:第一学年实施适应教育工程: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树立明确的政治目标,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考研型和应用型)和奋斗目标,加强德育培养,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强化外语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第二学年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工程:在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学年实施导师制工程:将所有学生结合专业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培养,重于激励创新,从思想道德、专业学习、科研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实践,对职业有更详细具体的了解.第四学年实施适应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工程: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效性,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争取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重就业、创业指导,对学生职业意识、创业实践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加以辅导,使学生清晰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完成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

3.以强化学生实践为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机会提高社交实践能力.社交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注重在企业中的实践.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使其及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升学生社交实践能力,确保参加工作时能够轻松融入工作环境.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实训时数,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过程.三是鼓励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全面的素质结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怎么写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怎么写作与管理,开阔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第一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就业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第二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立足现实,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少走弯路,尽早在观念、心态、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机制,鼓励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观上提高认识,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第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业率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提高就业质量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参加职业指导培训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鼓励就业指导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虽然从高校角度针对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大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也不能忽略社会、家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样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形成的合力{3},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我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y66]

注释:

{1}杨其滨.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J].2007(7)

{2}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江苏高教[J].2010(2)

{3}孙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及其引导.湖北社会科学[J].2009(8)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