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本地市场效应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054 浏览:56363

摘 要:本地市场效应是新贸易理论重要的观点之一,它为新的贸易现象的解释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文章将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本地市场效应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学者研究我国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 键 词:汽车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规模报酬递增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61-02

PaulKrugman(1980)提出本地市场效应概念,他指出,在一个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厂商有激励定位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国家进行生产.扩大的生产规模和高效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这吸引厂商进入大国,厂商能够利用规模经济,导致在该国的生产超过本国的消费,使在该国的生产在满土需求之余还能出口到其它国家.这样,有着较大国内需求的国家将会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即出现了本地市场效应.在众多关于本地市场效应的文献中,一类是对通过对Krugman模型检测设的放松对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的理论延伸分析,另一类是通过经验数据从实证角度试图寻找本地市场效应出现的证据.

一、对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拓展研究

Krugman在对本地市场效应的推导中采用了一个两国家、两部门、单一生产要素的模型.其中一个部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运输成本,生产差异化产品(称为IRS-MC部门);另一个部门存在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并且生产同质化产品,且不存在运输成本(称为CRS-PC部门).该模型的结论为IRS-MC部门会出现本地市场效应.


Dis(1998)和Yu(2005)放松了Krugman在两部门模型中CRS-PC部门无贸易成本的检测设,考虑了在CRS-PC部门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是否还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情况.Head和Mayer(2002)考虑了企业之间也许存在策略性行为,发现Krugman(1980)模型中产品差异化的前提对于本地市场效应的出现并非必须.Toulemonde(2005)研究了跨国公司的活动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指出运输成本较高时,跨国公司将通过在国外设厂的方式以当地的工厂满足各自市场的需求,此时一国的市场规模增长引起该国生产水平的成比例增长,本地市场效应不会存在,只有运输成本存在又较低时,本地市场效应才会出现.

此外,还有学者推导研究了本地市场效应的福利效应、或是将Krugman(1980)的两国、两部门模型拓宽至多国进行研究.

二、利用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制造业,他们一般通过两种模型寻求本地市场效应出现的证据:一种是探讨需求与产量的关系,观察国内需求的增长是否引起了超比例的生产的增长,如果出现此现象,则说明本地市场效应存在.国外首先有DisandWeinstein(1996)率先提出此方法建立模型衡量需求增长是否带来了产出的超比例增加.他们先后对OECD国家数据和日本的地区数据进行了检验,OECD国家和日本国内各地区之间数据的模型回归结果均显示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基于此法,范建勇(2010)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是我国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机制,并且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实现我国国内区域产业集聚的同时,并不会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以兼容的.陈健生(2010)在对中国若干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同样发现中国区域层面同样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认为地区发展应该加强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的转移.

另一类是运用引力模型考察相对市场需求大小对于相对出口大小的影响来观察是否出现本地市场效应.Schumacher(2003)最先采用引力方程对22个OECD国家25个三位数ISIC产业进行实证回归,结果表明了不管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大量制造业部门存在本地市场效应.Domeque(2005)也利用西班牙1965-1995年17个区域9个产业的制造业数据,得出了支持本地市场效应存在的结论.同时,他还指出了本地市场效应在西班牙近年来的产业中相较于以前更广泛存在,说明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对当今的贸易模式的解释力度更强.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此法进行研究.钱学锋(2007)借鉴引力模型方法对中美是双边贸易进行估计,发现35个两位数制造行业当中有16个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指出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源泉.许统生(2010)估计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本地市场效应在35个SITC两位数分类的制造业中,有13类产品出现了本地市场效应.祈飞(2011)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额较大、出口国加多的28章HS产品,发现除了陶瓷品,其余27章都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佟家栋(2012)基于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双边贸易整体上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传统比较优势因素对该地区制造业贸易模式的影响仍然非常重要.

已有关于本地市场效应是否存在的实证类文献较少有具体针对某一行业进行研究,或者多是将我国所有贸易伙伴国家整体看待,较少考虑到我国与不同国家的贸易情况不同,对于本地市场效应的发挥可能存在差别,因此也难于给出更有建设性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