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精细化管理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35 浏览:80042

目前,以“多元申报,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信息共享”为格局的新征管模式正在建立,传统征管体制下的大包大揽粗放型管理将逐步向以专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集约型管理转变.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对传统职能型管理模式的改革,是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适应税收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一种管理创新,从而能够更加丰富征管模式的内容、更有利于解决税收征收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强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的动因

1. 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减负增效”、降低税收征纳成本的有效手段,是帮助政府解决人力、财力不足和获取信息能力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借鉴这一管理模式,国家税务总局指出,“加强与工商、财政、金融、海关、土地、房产、建设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大力开展外部信息交换,积极利用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公共怎么写作成果和相关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向纳税人的信息采集.实行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合力”.这种基于信息优势的低成本的部门协作制度安排,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使用效率,也可以避免税务机关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及时、不完全而导致的过高的税收征管成本和过低的税收征收率,是作为“个体”的税务部门在有限信息约束条件下把控纳税人“群体”的有效手段.

2. 开展精细化税收管理是应对税源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经济主体结构日益多元,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方式日益多样,跨区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税源分布日益隐蔽分散,给税务部门的税源控管带来了一定难度.税源不清、监控不力已成为造成各地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为适应税源经济发展要求,需要税务部门加强以税源监管为核心内容的多部门协作管理.

3. 开展税源外部联动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税收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过去,税务机关获取税源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但依靠“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提供的信息是静态的、有限的,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资金运行、成本费用等涉税事项的动态信息无法了解和掌握,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税源监控和纳税人的经营活动信息的脱节.为变被动地接受信息为主动把握税源,地税部门需要得到工商、国税、土地、房产、建设、科技、金融、海关等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协作,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和无所不在的人力资源构建起严密的税源监控网络,拓宽税源管理的视野和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缩小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对税源的及时把握和有效控管,弱化税收流失对税收公平性的影响.

二、强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1. 突出规范性,以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为基础

一是规范工作制度.根据精细化工作的特征,对以前的各项制度进行整合,通过规范工作内容、质量要求、信息交换、绩效考核,理顺各环节的工作关系,保证精细化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

二是规范工作职责.精细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在于各个职能岗作用的发挥,因此首要的是规范各职能岗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如税收分析岗,税收管理员要做好按月进行税源结构分析、增减因素分析、税负偏离度分析、收入形势预测分析等工作,并就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反映给业务科,由业务科综合,确定评估对象,下达评估计划.在正常评估的基础上,再由分局交叉评估,同时明确专人负责纳税评估资料复核和评估工作评价.过程控制由综合业务科负责,在不同的工作时期明确不同的工作重点,提高征管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并负责工作任务的分解、工作过程的监控和评估案件的移送.同时通过省局的税收大集中系统、综合查询平台采集预警信息,并负责预警信息处理情况的监控和绩效考核,按每个项目的考核标准进行奖惩兑现.

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基层分局联动工作,应以业务科过程控制为枢纽,采取“两分头两集中”的流程管理形式确保联动机制顺畅运行.一是分头收集信息、集中分配任务.由各岗位多形式、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并报过程控制岗统一登记,对日常性工作由过程控制岗根据各岗位职责进行任务分配,对于一些如纳税评估选案、上级交办的专项工作等重要事项交由分局联动专题会议集体研究,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增强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分头实施监控和集中绩效考核.过程控制岗将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按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岗位职责明确相关责任人进行税源监控,并负责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辅导和工作评价.

2. 注重实效性,以努力深化税源监控为关键

根据区域税源结构和特点,认真排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运用联动机制这一科学、高效的工作平台,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找准税收征管的着力点,力求在日常管理上取得突破.

一是抓住监控重点.根据当前的税源状况和工作任务,明确税源监控的重点,抓好重点企业监控,突出主税种的监控,加强风险企业监控.

二是克服监控难点.针对商业企业内控机制隐蔽、经营手段多样、流动量大的特点,从全面收集涉税银行、出入库单据、正常库存量等基础信息入手,抓住关键环节求突破,在收集信息时做到约谈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一方面向纳税户宣传《征管法》中有关报备银行的规定,另一方面查其营业现场、费用付款单据、商品或产品销售对象的付款方式等.

三是突出监控热点.将辖区内受宏观政策和行情影响,经济效益起伏较大的行业作为热点行情监控对象,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通过专业性的报纸、杂志、网站定期了解宏观行情,并将之与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对称性比较.

四是寻找监控亮点.通过层级监控信息传递、联动小组例会等形式综合分析相关信息,丰富案源渠道.

3. 加强针对性,以不断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为重点

在纳税评估的任务分配、对象确定、评估方法上不断加强针对性,以求进一步提高评估效率.

一是任务分配因材施用,提高评估的专业化.结合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特点进行纳税评估任务分配.对一些规模大、涉税业务复杂、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选择一些税收、财务知识掌握较好且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形成一股相对专业的纳税评估力量,集中优势进行评估.


二是评估效果力求到位,推行评估的项目化.定期整理某一类企业在征管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将问题的成因、产生的影响、应对的方法作为一个个专题项目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要求及日常征管的措施,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是行业评估探索规律,实现评估的模式化.针对行业特点,充分利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建立评估参数、形成评估模型.

通过在规范性、实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能够使精细化管理更加顺畅,实现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绩效考核的相互链接,使各岗位、各环节形成合力,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