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参与的教材管理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62 浏览:33348

[摘 要] 高校教材建设与师资建设、设施建设并列为高校三大基础.高校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管理的研究与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高校基础建设的发展.教材管理的模式,涉及高校教材在高校中的建设、选用、供应和研究.因此,应在图书馆参与下实行管理模式,包括发挥教务工作在教材管理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发挥图书馆职能,进行教材管理和建设;增强整个教材管理流程的连贯性.

[关 键 词 ] 教材管理;高校图书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58-04

一、教材管理业务内容及形式

从传统上看,高校教材管理主要由教材科负责,主要业务内容是从事高校教材征订和收发工作,教材管理业务更多地被定义为简单的“收收发发”的计划管理.具体操作上,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及教学计划,结合统一规定使用的教材,以预定渠道如新华书店统一批量购入,收妥入库后,在开学前由学校统一组织,按专业、分年级班级转发给全校师生.这一传统业务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以计划指令为准,按部就班,它以简单供应为手段,确保达到“人手一册”的基本要求.与简单的业务模式相对应的是单一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教材科”二级管理模式,该模式中教材科直属于教务处管理,教务管理决定教材管理.业务模式的计划性也就决定了管理模式中的周期性规律,管理的职能仅局限在“计划―执行”的简单操作层面上,无法充分发挥.在这样的传统计划条件下,教材需求内容基本由外部决定,高校除数量外基本按既有习惯和方式保持不变,而单一管理模式也较好地发挥了工作效率高的优势,确保开学后即“人手一册”的准确性.


随着教改的推进,教材管理的内涵也不断深化,外延也相应扩大,而内容则更加复杂,这首先体现在教材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大.有学者将教材管理的阶段性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包括“教材选用管理、教材计划管理、教材建设管理、教材信息管理”[1].这一时期的教材管理,由传统计划性的教材管理向前后延伸,使得教材管理不再局限于教材征订和简单收发(教材选用管理和教材计划管理):向前扩张到教材建设管理问题(这也是2004年所强调的需要加强的核心问题),向后涉及教材信息的管理(可理解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可见,教材管理不再局限于“怎么分配”,而进一步扩展到“用什么”“怎样用”.2009年,胡格同样将教材管理分为四个模块,即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选用和教材供给.[2]这与前文周范林归纳的四个部分相比较,内容上有所变化:其中教材供给替代原来的教材计划管理,教材研究替代了原来的教材信息管理.在发表于2010年的文章中,胡格更是明确表述教材管理应是“编、研、选、供”相结合的现代综合管理型.[3]这一转变实际是教材管理工作在内容上更加完善、方式上更加科学的结果,它由单一供应分配管理,向前沿至选用问题,向后扩充到改进评价问题:首先,教材计划管理这一传统称呼随着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步被淘汰,尤其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教材在来源和渠道方面,已不再由新华书店统一,而是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并被教材供应所代替,因此这一内涵表达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教材研究比教材信息管理的层次更高,不仅强调在实际工作中收集、运用教材信息的重要性,还强调对教材信息如教材使用情况、教材如何改进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材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教材最大功效.

教材管理内涵由过去“收收发发”单向的模式,转变为涵盖教材编写建设、教材选用征订、教材调配供应和教材统计研究四个大方向的综合管理.这样的变化,最显著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供应环节的市场化,二是由此带来的教材建设与研究的多元化.

出版市场的繁荣为教材的选用带来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出版社直销、二级书商、点的出现,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采购渠道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管理由“人手一册”的单一目标,向更高的综合要求迈进,这使得教材建设和研究逐步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材管理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同时也需要更加精确的管理,如如何筛选、使用适合的教材,如何协调各种教辅教参等.而学分制、选修课的推广使许多课程计划以及教材购写的决策,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或已既定成文,而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自主制定,这更加大了教材管理复杂性.相应的,学生在教材购写方面的自主性也不容忽视.

二、教材管理模式及特征

业务内容的复杂化,使得教材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首先,在业务发展模式上,我们可以将目前教材管理模式按照参与市场的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统购型:受传统计划教材管理模式影响,仍由学校统一管理,仍旧按计划执行,无论业务模式还是管理模式均与前文所述传统模式类似;业务模式上唯一不同的是,在市场化趋势下,供应环节取消了新华书店统一采购形式,改为指定某一经销商或学校站采购的形式.

开放型:业务模式基本不由学校统一管理.受市场经济影响,尤其是学分制和选修课的推行,教材管理由学校统一计划实施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加大.部分学校以内部书店形式,供学生自行选定和购写教材;更有学校采用国外高校模式――学校并不指定教材,教师仅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并提供可参考的教材书单,教材选用和购写更多由学生根据需要自行购写.教材管理的这一现状对教师导向性和学生的自觉性提出更高要求.

综合型:目前我国较常采用的模式,学校统一管理与其他部门、学生自主决定相结合.鉴于教材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上,各学院、系部、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主体均有相应自主权.因此,高校多采取分类管理,在一些必修课和指定购写书籍(如思修类书)上多采用统一购写,而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购写,或在学校站、书店购写.

教材行政管理模式变化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另一特征.宁波大学王昌明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分为四类:管理怎么写作型、管理经营型、经营型和开放型.[4]他在该文章中主要考察了经营方式、教材供应部门从属和经济收入三个方面,发现教务处、教材科、供应方三者在行政管理模式上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认为每种模式各有优缺,“在我国教育教学机制不够稳定,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适宜全面推行经营模式,或行政业务脱离教务处的教材管理模式.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经过实践检验后,最终会得出一个适合本校实际,行之有效的教材供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教材管理工作走上科学管理之路,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4]. 总体来说,随着目前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材管理模式正在向更加开放(市场化)、更具互动(自主化)、知识指导(信息化)的模式方向发展:

首先,市场化特征明显,是指传统指令的破除和统一渠道的取消为教材供应管理向多元主体、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为适应这一变化,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不得不随之变革,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单一指令管理转向各种供销中心、站、校内书店等经营性主体,多元化经营.这一变化,使得教材管理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怎么写作性质,同时,也给高校教材管理带来一定挑战,尤其是教材质量的监管上.因此,现代教材管理模式比以往更应注重对教材质量的监督和把关,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完全的市场化暂不适合目前形势,“管、放”必须结合,度的把握极为重要.

其次,各主体自主性增强.学分制是新时期下对传统模式的一大挑战,学分制要求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教育更具自主性,然而我国学分制仍旧是在学年制、教学计划统一管理下的不完全学分制,仍处于改革摸索阶段.在具体教学管理上,出现了高年级教学中的行政管理班、专业教学班的分化;而在教材管理中,则体现在同年级同班级同专业但不同方向学生的需要、选订的教材有所不同.专业方向更多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自主选定,因此,教材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系、教研室这一层面,对专业方向选择更具有决定权.在教材选定、供应、使用、评估等各个环节,应充分留有回应、互动空间和余地,同时又需要进一步规范制度和流程,比以往更加注重效率.

最后,信息资讯化特征更加明显.可供选用教材的种类繁多、选修课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教辅教参的日趋重视,使得教学中除使用主要教材外,更多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教辅、教参甚至专业期刊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注重的是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等等,这也可看作是对学分制改革的回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管理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机制.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内涵在原先只强调供应的基础上,向教材研究趋势发展;从强调实物书本管理,向知识、信息管理方向发展.

市场化、自主化、信息化是今天教材管理的新课题,也应是教材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只有充分回应现实状况,才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怎么写作.

三、图书馆参与下的教材管理模式及效用发挥

面对市场化,教材管理在充分发挥效益的同时,更需灵活应对.我们强调经营意识,但教材市场的良莠不齐也使得我们应更加注重教学管理的主导性,教材怎么写作于教学这一主要目标不容替代.无论经营型还是怎么写作型,都无法脱离教学管理、教务计划,即便是王昌明研究员提到的管理怎么写作型的模式.虽然部分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在行政体系中有归属于图书馆的实例,但具体业务操作中与各院系的衔接和联系却仍然需通过教务处这一教学管理部门来进行协调.脱离教学管理,没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教材管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它的单独存在也没有意义.

强调教学主导性,不等同于强调教务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传统模式具有高效率的特点,但面对市场化、自主化、信息化的趋势,单一模式、指令化系统已经无法应对,它缺乏灵活性,在市场化、自主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更难以满足需求.

“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管理模式与前一教材管理归属图书馆二级单位相比,主要区别体现在图书馆同样在行政上归属于教务处管理,在行政统一下保证了业务条线的连贯性,从而基本解决了“行政与业务分离状况”的问题.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图书馆这一学校教育资源部门引入教材管理职能当中,丰富了教材管理的内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情报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发挥,更能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灵活性缺失的问题.[5]该模式的有效发挥和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首先,发挥教务工作在教材管理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从属于教育教学,教务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心,教材管理的目标要针对更好地为教学怎么写作、为学生学习怎么写作的确立.教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统筹学校教学管理,在协调各教学部门和其他部门联系上具有传统优势.在业务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上,以教务为条线的管理能够吸收以往管理模式的有利经验,同时使教材管理业务贯穿整个教务教学管理之中.面对教材供应环节市场化的趋势,面对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和错综复杂的供应渠道,坚持以教务为中心更有利于以怎么写作一线教学为出发点协调各部门,从而把握好教材供应质量关,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供应的市场化和外包模式,切实提高教材选用的效率,对教材采购实现“零库存”管理,降低损耗和管理成本.

其次,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教材管理和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灵活学分制的推进,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除了强调系统性,更注重的是适用性.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单一教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图书馆的参与能够在教育辅助和信息怎么写作两个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图书馆充足的资料图书资源既能为教师教参提供支持,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期刊和数据库弥补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的缺陷,为学习内容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图书馆的资讯功能和咨询怎么写作,能够帮助教师更快地选取适用教材.

对于教材管理各环节来说,在教材供应方面,市场化使得教材筛选、教材验收等环节更为复杂和困难,图书馆图书资讯优势和图书选购的管理经验优势则有利于效率提高和教材质量的提升.而在教师用书和教参辅导书方面,图书馆的库存优势以及图书资料流转和更新速度,既在成本上节约了资源,同时在获取最新书本和资料上,有力辅助了教材管理工作.随着学分制、选修课改革的推进,图书馆的资讯咨询怎么写作更有利于解决教材管理传统模式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最后,模式使得整个教材管理流程更加连贯.

管理模式能够同时发挥教务处、图书馆的优势,以教务为中心保证教材管理怎么写作教学核心不变,而图书馆的参与弥补了传统模式在教材供应市场化、学分制以及选修课改革等新问题上的不足.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模式在行政上的条线管理,满足了业务模式与行政归属相协调的问题,避免了教材管理上多头管理的现象.三者按各自职能发挥作用,教务处起到协调教务教材工作,图书馆协调教材教参以及教辅管理,教材科具体负责教材实际工作.

当然,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模式与其他管理模式一样,同样存在自身缺陷:至少,图书馆作为学校单位,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相违背.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样的模式并不限制图书馆的发展和职能的发挥,我们也并不强调行政管理的层级,而是强调怎样在教材管理中引入资讯管理和咨询怎么写作,其关键是怎样在教材管理中有效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怎么写作职能,或者进一步也可以说是引导图书馆职能在教材管理方向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