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管理趋势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36 浏览:53624

管理创新主要是如何正视不足,绕过障碍,在观念、体制、技术上实现突破.

一、组织管理趋势

任何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受环境影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组织就存在一个变革或再造问题.当前,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也存在组织变革或再造问题.其目的是动态地反映环境变化的要求.

1.业务机构再造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内设组织划分,是按审计对象来划分的.如行政事业单位,则归口行政事业审计处;财政金融单位,则归口财政金融审计处.这种划分,从管理学看,属职能化部门.职能化部门有利于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提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各部门长期只从事某种专业审计,易导致“隧道视野”.更主要的是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这种划分已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在县级,随着国退民进,国有企业数量已大辐度减少.企业审计股,已没有多少业务可做了.以致于有的部门吃不饱,有的部门吃不了.苦乐不均的结果导致审计监督的盲区的扩大.因此,按照管理学原理,需要对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进行合理划分.要从按部门分工为主过渡到按专业分工为设置内部机构.同时应当突破审计组组成方式,尝试从不同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技能间全,优势互补的复合式审计组.甚至可以尝试以“竞标”的方式组建审计组.

2.管理机构再造

综合部门尤其是业务管理部门具指导、协调、监督和怎么写作等职能,处于审计机关的中枢神经.但在组织设置上,其与业务部门处于平行的位置,就存在职能与权限不配比的现象.这样其职能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这需要从组织再造环节进行考虑.可因地制宜设立审计计划、复核委员会,或配备总审计师,或建立类似税务稽查局的审计稽查机构.对审计计划、项目质量等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资源管理趋势

审计资源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总称.在一定时期内,审计资源是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的.然而社会对审计需要是不断增长或增长比较快的.从而使审计机关总是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审计资源饱和是相对的,稀缺是绝对的.饱和是暂时的,稀缺是长期的.同时,资源还具有开发性的特点.因此,资源管理趋势将是资源整合.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运用的最大化.

1.力量整合向复合型转变

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意味着在审计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和自我更新型的审计人才结构.这样又决定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将呈现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决定了任何工作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有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应突破“自给自足”的观念,树立“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审计资源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成为行动的指南.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效益审计、重大课题研究、计算机开发等,可采取聘请专家或听取专家意见予以解决.这不仅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还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度.

2.信息整合向共享型转变

审计成果质量不高,综合分析研究不够,审计信息层次比较低,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许多资源分散和封销在各有关部门,不能实现共享和综合利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难以发挥对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3.技术整合向边缘型转变

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主要不足是缺乏统筹协调,由此造成重得开发,资源浪费,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应有利用计算机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发展到利用计算机将审计人员经验、技艺及方法模块化、智能化;从现场的单机审计发展到远程网上审计.

三、文化管理趋势

随着审计管理实践的深入、管理理论的丰富,逐渐形成审计机关的组织文化――审计文化.这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审计文化的产生,推动审计管理从重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由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软硬结合,依靠思想的灌输、价值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风气的陶冶来管理.审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审计文化容易导致审计人员形成同质化的定性思维,缺乏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因此,当审计机关战略改变、目标转变等内部环境发生改变,以及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就要考虑审计文化的变革.

1.审计文化将由浅表层向纵深层转变

审计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由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资层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只重视精神层的建设,缺乏其他层次的支持,精神层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只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不凝聚为精神,不升华为价值,制度层也就成为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没有风骨.因此,审计文化发展趋势将是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资层协调发展.这样的审计文化就不止于表面.


2.审计文化将由人治化向人性化转变

审计文化发展的结果将把以人为管理对象转变为以人为管理主体.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将是审计文化发展的目标.审计文化发展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审计政务环境,让审计专业人才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大量涌现和成长,让审计创新者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就事业.

四、计划管理趋势

1.计划应具有前瞻性

从目前情况看,仅仅编制年度计划,着眼于短期内的项目安排,还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以2至3年为期,编制中期滚动项目计划,有利于搞好各年度计划的衔接,保持审计监督对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促进一定时期审计工作总目标的实现.滚动式计划相对来说缩短了计划周期,加大了准确性,能更好地保证计划的指导作用,提高计划的质量.其次滚动计划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第三个优点是滚动计划大大增加了计划的弹性,提高了审计机关的应变能力.

2.计划应具有战略性

战略计划就是对审计计划战略决策做出的谋划与安排.战略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技术或系统,首先对审计机关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出发展的趋势,发现影响审计机关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新的发展机会.战略计划应注重计划内容的方向性、竞争性与资源优化配置性.

五、质量管理趋势

目前,对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解决审计项目质量问题.而要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要对审计项目的一个总体把握.首先要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把握.即从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公布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各个环节的把握.其次明确审计项目质量是一个体系,其涉及审计工作的诸多方面,审计组织、人员、素质、经费和时间保证等.仅从审计项目涉及的组织机构及审计人员角度看,就呈现一个完整的部门流程.从决策部门、计划部门、到业务部门(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到复核部门.再次审计项目控制的目的和核心是明确责任、防范风险.在此基础上审计项目质量将呈现以下趋势:

1.项目控制全程化

即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的公布、到审计档案的建立等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就是提出项目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相应责任.而这应当成为审计工作永远的细节.在此前提下逐步探索出审计项目质量探索的新路子和新方法.今后审前调查、审计日记、以及将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将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创新点.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其调查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审计方案的质量,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与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其目的是弥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的不足.推行审计日记,有利于分清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将审计报告从审计机关的内部文书变为对外发布的审计法律文书,是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一项举措.

2.责任追究适时化

明确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相应责任,就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适时的进行责任追究和整改,否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会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关于责任追究适时化有两点须跟进:一是复核关口前移.二是现场责任追究.也就是说对审计项目复核不再停留在审计项目完成后的复核,不再仅仅是审计结果的复核,还要对审计前、审计中都应进行复核.复核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审计组进点前报送审计方案,或复核机构进点抽查,或复核机构审计后逆程序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适时追究责任,适时纠正不足或错误.进而构建审计项目质量制约框架.

3.危机管理制度化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危机、表现在财务领域就是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这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此外审计人员素质、计算机病毒感染等也使我们不可忽视审计风险.面对审计风险,我们除了要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外,还要加强危机意识,要有应对行政诉讼的措施和办法.一要构筑危机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前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信号传递,并事前采取对策,防止事态扩大.这就要体现在审计复核环节.二要制定危机处理策略.危机处理策略主要包括回避策略、降低策略、分离策略、分散策略和转移策略.目的减少和化解行政诉讼,避免败诉或减少败诉的影响.三要建立危机处理组织.一旦出现行政诉讼或其他风险,该组织就能即刻运转.而该组织能高效运转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一个专家队伍和配备相应的资源.

(作者单位:弋阳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