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37 浏览:20671

一、无边界管理理念

“无边界管理”理念源于企业管理,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提出.传统管理遵循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地按需要把员工和业务流程进行划分,各部门恪守边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使得资源配置较为低效、组织创造性不足.无边界管理打破传统管理的制度框架,注重创新和变革,让员工共享信息、参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其聪明才智的发挥和组织各部门的协同运动,使信息和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无边界管理理念认为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通常包括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指组织内部的层次和职业等级;水平边界指组织内各职能部门及规则;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地理边界是文化、国家和领域的界限.正确理解无边界管理的内涵,要认识到无边界管理正是建立在对传统边界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而非对边界的绝对否定.无边界管理理念要求在管理中突破这些边界,但并不意味这四种边界完全消失,而是将传统组织中的四种边界模糊化.

二、从无边界管理视角审视中小学管理

从无边界管理理念视角进行审视,当前中小学管理中的确存在有形无形的边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边界.目前我国中小学管理较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学校领导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为教学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与规则,频频检查.教师则处于被管理被监督的地位,上面怎么讲,下面怎么做,二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分明.

第二类:教师与教师间的边界.教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阵营,一方面是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职责边界;另一方面,不同教研组、年级组的教师之间也存在边界.教师与行政人员间的界限受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影响,而教师之间的界限,则是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及升学率,教师将重心放在提高自身所授学科的考试成绩上,导致不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甚至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

第三类:学校与外部环境间的边界.这一边界主要涉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边界,以及校外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等等,表现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学校在利用校外资源也比较少等方面.

边界的存在导致中小学管理效率不高、教师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以无边界管理理念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打破学校管理中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改变以学校领导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模式,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发挥教师和校内、校外其他人员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将起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无边界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启示

中小学管理中,无边界管理理念在打破上下级边界、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融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等方面给予启示.

1.打破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边界

中小学管理一直强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现实管理中,往往由学校领导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领导充当决策者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处理各种日常事件,从而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许多学校领导管理意识过强,把自己当成学校管理的主体,把教师看成学校管理的客体.但是,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当处于学校领导的监督之下时,会对学校的监督行为产生反感,站到学校领导的对立面,进而影响其对学校、对工作的热情.

根据无边界管理理念,学校管理中应使上下级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观念下,学校领导需要转变思想,增强信息共享意识,努力培养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领导能力.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中,信息由学校领导拥有,教职工只需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可.打破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边界后,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要求教职工拥有足够的信息,并且具备相应的决策能力.因此,无边界管理要求学校领导以各种途径与教职工分享信息,帮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从而使他们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尤其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授权给教师,使教师在专业领域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并要求其对结果负责.事实上,让拥有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本专业和学科范围内做出决定,既能增加其参与感、提高积极性,又能够缩短从决策到执行的时间,还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将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2.打破教师之间的水平边界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教务处、学生处、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基于各自利益,可能会各自为政,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各学科、各年级间也可能缺少沟通、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水平边界.

打破教师之间的水平边界就是要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真正使教务、人事、教学等部门连为一体,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为不同群体创造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以教研活动为例,可以改变以往仅限于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开展教研活动的做法,在整个大文科、大理科的范围内进行研讨,或者就某一问题组织各科教师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使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他人思想,发掘自身经验,起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使教师间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教师间的隔阂,加深理解.并且,讨论过程中涉及对同伴经验的评判,这种评判往往具有公开或隐含的竞争意义,也就使得这一过程具备相应的激励作用.通过类似活动,可促进教师之间、部门之间的融合,让思想、信息自由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使学校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在水平无边界管理中,还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如统一配置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等方式打破学科、年级间的水平边界.例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课程,可统一配置资源,由本学科的所有教师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教学,一位教师负责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在全年级进行授课.如语文学科可由不同教师分别负责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内容的教学工作;数学学科中的几何与代数、英语学科中的口语、听力、阅读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打破班与班之间的界限.此外,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某些知识可以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年级、跨学段进行合作教学,可以以上大课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如历史学科的专题讲座,自然、地理等跨越学科的整合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师的优势整合和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3.打破中小学的外部边界

扩大校内外教育者的沟通与合作是突破中小学管理外部边界的重要方面.学校的外部边界源于中小学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开放的管理手段打破学校管理的外部边界,让学校与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社团等外部环境融合,建立更有利于教师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

打破中小学校的外部边界,增加与家长的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而由于社会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学校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例如利用校讯通等工具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家长接待日等方式,鼓励家长为学校出谋划策等等;部分家长具有较高素质,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开展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打破学校外部边界的又一重要方面.传统的中小学管理一般把其他学校作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无边界管理则把其他学校看作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中小学校打破校与校之间的边界,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师进行跨学校的授课,都将为学校的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打破学校与社区的外部边界理应受到更多重视.学校管理者应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社区、怎么写作社区、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学校要主动走进社区,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如参与文艺演出、为社区进行讲座、培训等,积极提升自身在社区、公众中的形象.另一方面,邀请社区走进学校,向社区介绍学校的运行状况,获得社区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的各种校外资源,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举办专题讲座,以拓展视野,提升教师和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