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中如何提升教师的管理效能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252 浏览:45590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五小学)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育管理这一“主体”的主体.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盛衰都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关注教师个人,以“和”安人.关注教师课堂,以“理”服人.关注学校文化,以“势”造人.

关 键 词 :教育管理 ;主体;学校文化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育管理这一“主体”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这一主体是需要进行特别关注的,一位教师的品格、言行、举止等将影响一大批的学生,而这一大批的学生受其教育步入社会后将影响到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基层管理者,更多的应思考如何提升学校教育管理中教师管理的效能.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盛衰都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本文就教师管理效能的提升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注教师个人,以“和”安人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个人问题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每一位教师都是在进行了一定的教师专业培训学习后,获取了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走上这一岗位的.他(她)们曾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时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对教师的岗位充满了信心,几乎每一位都曾很努力地想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然而,工作后,每一位的表现又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小团体,正所谓学校的“林子”虽小,可什么样的“鸟”都有.

第一类的教师,为“生活”而工作.当满怀信心踏上工作岗位,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负时,却面临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由于金钱上的原因,这时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锁碎砸掉所有的“抱负”与理想,久而久之,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完全为了“生活”而工作.这类型的教师曾有“伟大”的抱负,但在事实面前一步步放松了自己,没有了远大的理想,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职业.

第二类的教师,为“事业”而工作.踏上岗位后,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忱,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工作的目标,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当然其主要的还是“道德”思想在约束着他,这类型的教师工作很积极,敢为人先,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各类先进、优秀、表彰都轮得到他,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头人.

第三类的教师,为“理想”而工作.这类型的教师属于“研究型”的,其进行教学的目的很明确,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融入自己独特的思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一步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终成为“名师”.

作为教师,进入这一岗位后的定位是什么,就决定了将来是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与我们人类的四大人生境界是相应的.记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冯友兰所写“人生的境界”,专门论述人生的“四个境界”,给笔者很大启发.

第一境界为自然境界.人为了生存而必然有的一种境界,往往许多事情被生活所左右,被自己的和情感左右,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他们是平凡的、他们是渺小的、他们是伟

大的 .

第二个境界是功利境界.他们明白,痛苦的根源是,是执着,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的变迁,他们不为之所动,达到一种肉不为灵所动,灵不为肉所驱的平衡状态.他们已经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他们习惯用深邃的眼神凝视着远方、感悟着这个世界、享受着生命带给他们的美妙和宁静.

第三境界为道德境界.懂得了仁义,再加思考便晓得了礼伦纲常,知道了世间的义理,也懂得有不可为,有可以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第四境界为天地境界.这是空的境界,空的境界跨越的爱与仇,是与非,生与死,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的最高境界,象由心生,境随意动,一种彻底无我的唯心.天地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也不是拔苗助长可以修为所能达到的,是自然的,需要时间和个人的修为方能达到.

二、关注教师课堂,以“理”服人

学校教育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堂,课堂可以说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每位教师工作的中心,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管理者,就有必要与教师一起研究、探索每一个课堂,让它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习的阵地.那么首要的是让每一位教师尽快地成为课堂管理大师.

1.正确处理好“推门课”,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

在众多的做法中,较被推崇的是“推门课”,校级领导,在任意时间“推门听课”,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所谓的“指导”.笔者认为“推门课”有其利弊存在.

利的一面在于:

(1)通过“推门课”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开放的课堂教学才是富有活力的,能使每位教师注重每堂课的教学.

(2)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解决.

(3)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弊的一面在于:

(1)管理者思想上对“推门课”认识不正确,把这种课作为对“治”教师的手段,给教师心理造负担,从而认为:“推门课”不是什么好事,有问题存在的老师,学校领导才会去听“推门课”,从而走入教育管理的一个误区.

(2)推门课后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往往在考试后,出现问题了(如学生总体成绩有所下降等原因),便把“推门课”中出现的问题拿到不合适的场合(如全体教师会议、年级组教师会议等等),作为重点进行批评,使得某位教师“颜面”扫地,以此来“杀鸡敬猴”.

(3)“推门课”后因意见不统一,管理者与教师互相指责,从而陷入对立状态,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正确引导,尽快地让教师成为课堂管理大师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让教师成为课堂管理的大师.

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觉得自己就是一位管理大师.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就要与教师多交流、多探讨,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努力为教师创造快乐舒适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积极认真的工作情绪.使得每位教师都充分地感受到学校管理层对其的关心与尊重.由此延伸,教师自然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第一位,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怎么写作,也使教师从中感受到管理学生的快乐.在交流与探讨中,管理者要让教师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管理的一位大师,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就像管理学校一样,使得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有一种共鸣存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这样的教师也会发自肺腑地尊敬、爱戴学校的管理者,让他们享受管理的快乐.

其次要让每一位教师工作在信心与希望之中.

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那才有学生的第一位,一所学校寄希望于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那就要让每一位教师对学校有信心.而信心往往是确立在眼前,因此,教育管理者就有义务帮助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教育的信心,通过学校精神文化层次的管理,通过教师课堂的磨练,通过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使教师确信学校.同时,要让教师对学校有希望,因为希望是寄托于未来,希望是对未来抱期望的态度,有了这一层的期望,教师工作就有了“动力”.要让每一位教师工作在信心与希望之中,学校的管理者对每位教师尊重和关爱有加,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倍感愉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工作,会使教师倍受鼓舞,工作更有创意与成绩.

再次要让每一位教师关注学校的前途,同呼吸共命运.

学校是一个集体,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与集体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因此,管理者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自己,要让每一位教师能主动关注学校的前途.管理者所做的首要是为教师创造快乐愉悦的工作环境.其次要让教师认识到学校是其“安居乐业”的场所,没有人生来就希望在不断地“动荡”(指工作调动)中工作生活.再次要让教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那就要管理者尊重关爱每一位教师,当教师出现各种问题时要“疏”而不是“堵”,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处于鼓舞、激励的环境之中.


3.以“教研”为中心,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改变、教学的内容日趋丰富、教学的手段日新月异,在多样化起来等这些改变往往使许多教师不相适应,于是学校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型的教师将不再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时代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这时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修.原先流传的一句话“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知识的“爆炸”、经济的全球化,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条河,而且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活水河.”由此看来,学校的“教研”活动,就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让教师“为有源头活水来”提供平台.

学校的教研活动从备课组开始,提倡集体备课,集集体的力量于一体,丰富教师的备课模式,备课经验,从基本的功夫上入手.同时,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教研活动中关注点在于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修改――再上课――再评课――再反思等多次进行,让教师在课堂的磨练过程中成长,对课堂的驾驭更加轻松自如,更有经验.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教师站好讲台,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站好讲台,让教师从“普通型”向“科研型”发展,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能对课堂教学所出现的亮点、缺点,进行深入地反思,研究相应的对策.学校为教师建立科研平台,从另一个侧面,辅助有“理想”的教师尽快地成功、成才!

三、关注学校文化,以“势”造人

1.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树立中心

笔者在新浪网,云中漫步的博客《最上乘的学校管理境界》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核心的也是最高的层次是精神文化层,接下来依次是行为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 ②颇感有理,同时也感受到,作为学校的管理层,的确应该关注学校文化.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注重是文化教育.精神的、行为的、物质的、制度的文化,能让每一位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醒,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有如玻璃窗的框架,每一根框都起到了固定玻璃的作用,这就是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道德约束.学校管理者在关注这些文化层时,也需要合理利用,通过文化层的管理,要让每一位被管理者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团队中重要的一员,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爱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缓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从而实现“和为贵”的管理目标.

建立和保持这样的一种和谐关系,关键在于,要使每一位被管理者有一种信仰,工作有一个中心,对教育的一种信仰,以教育为中心.中国人凭借着“共产主义”信仰,打下了一片天地,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过程中,多少优秀的人才、党员为之前仆后继,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信仰,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他们,从而能够牢牢地团结一致,革命成功.那么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难道不能从中吸取些什么吗?精神文化层显得多么重要啊!学校的一句校训,一声口号,无不显现出精神力量的伟大.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学子的精神支柱,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 “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 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训导着每一位师生等这样著名的学校,关注了精神文化层,使得每一位在校的师生都有精神的寄托,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2.“令文齐武”,造势治众

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既要关注到精神文化层,又要关注到制度文化层,正如《孙子》中所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③即在管理中文武结合,刚柔并济,“文”即以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为每一位被管理者树立精神信仰,培养其个人的修养、涵养.“武”是制度文化层面的,以严明的制度来管理人,教导明,管束严,用政治、道义甚至自己的榜样带头作用进行教育感化,使之心悦诚服,能够与己同心同德.

为达到整体化之效果,在学校管理中“造势”是很重要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所述,管理的人身正,则被管理者做事主动积极,反之,亦然.引申到学校管理中,可以这么理解:校风正,不令而从,校风不正,虽令而不从.面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学工作中互相间达成了一种默契,长期以往,自然的小团体形成,此时若不正确引导,那么这部分小“势力”会慢慢影响到整个管理局面,从而给管理者带来管理危机.但若管理者早作准备,在校内“造势”,造就“正”风.使群体具有冲击力,以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效果.有了这种势,就能造就所需“人才”,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要达到高效,首先对教师要多关心,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特点,能“因人而宜、应才而用”,站在教师的角度,多为教师考虑,让每一位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应对自如.其次要关注校园的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教与学的环境,造正势、行正风、创正气,使整个校园在“和谐、健康、文明”的环境中发展.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总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要解决这一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关键在于“人和”,和则兴,只有处理好这一层关系,那学校管理将会是一个新的局面,学校教育也因此而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