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就业关系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54 浏览:57554

摘 要:基于66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设定、自我生活管理、社会活动管理)与就业(就业机会、就业代价和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设定与就业机会负相关,自我认知、自我生活管理和社会活动管理与就业机会正相关,自我认知和自我生活管理与就业满意度正相关,自我生活管理与就业代价负相关,自我计划设定与就业代价正相关.


关 键 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就业机会;就业代价;就业满意度

一、引言

来自教育部网站的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就业率68%(比上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青年就业战略[1],大学生所在家庭及其个人也需共同努力.我们认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水平.但是,中国情境中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和就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测量它们?中国情境中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就业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或传导关系?为此,本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利用自编的问卷展开调查,并基于取得的663份样本有效数据,进行探索和验证.

二、理论背景和研究检测设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界定及其测量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领域,各学科侧重点不同,大部分从单一视角、思辨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测量维度,研究结果呈现很大不同.

Zimmerman(1990)认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是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2]Schunk和Zimmerman(1997)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3]Berger(2003)认为,自我管理是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管理.[4]Andrew(2008)认为,自我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能够促使学生在学校积极参与活动、努力学习和实现潜能.[5]显然,国外学者关于自我管理的研究,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好坏,即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6]

在国外,自我管理的测量侧重于针对个体进行,常用的测量工具是自填式问卷,能够适合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测量的主要有:Brandon,Oescher和Loftin(1990)的自我控制问卷(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SCQ),测量了个体自我管理的六个方面,包括:饮食行为、锻炼行为、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社会行为和财政计划[7];Tangney,Boone和Baumeister(2004)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体改变自我的活动,包括调节思维、调整情绪、冲动行为控制、个人绩效提高、纠正陋习、拒绝诱惑等行为,测量五个维度:思维控制、情绪控制、冲动行为控制、绩效调节和习惯纠正[8];Mezo(2005)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量表(The Self-Control and Self-Management Scale,SCMS)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个维度.[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蓬勃发展,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研究成果侧重于自我管理的文献回顾[[10][11][12]、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3][14][15]、大学生自我管理调查分析.[16][17][18][19][20][21][22]杨廷钫等(2009)认为,目前对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23]孙晓敏等(2008)指出,目前国内外关于自我管理的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自我管理概念不够清晰、自我管理量表结构不统一、针对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24]

孔祥勇(2006)认为,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生活管理三部分.[25]张国礼等(2009)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系列活动.[26]

目前,国内应用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主要有两种,一是贺小格(2004)编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目标计划、研究思考、思想表达、资源利用、知识学习、自我控制、观念意识、工作态度、人际公关、趋势需要、自我效能、自我表现、身心健康等十三个因素.[27]邹志超(2007)[28]、宋传颖(2008)[29]等利用该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二是张国礼等(2009)设计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8个因素(学习行为、日常行为、情绪稳定、情绪调节、自我定位、目标设置、学习时间、休息时间)的结构模型进行了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同时对8个因素组成的二阶模型(行为管理、情绪管理、认知管理、时间管理)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二阶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优于一阶模型.[30]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因其涉及的学科种类多,在概念及影响因素方面,呈现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态势,有关测量工具也有待进一步修正.因此,我们尝试着针对中国情境中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来界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和维度、设计有效问卷,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借鉴龙燕梅(2003)[31]和以上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主我和客我)的管理(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因此,初步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设定、自我生活管理、社会活动管理五个方面.自我认知,指大学生对自己优劣势的了解、对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程度、对自己的做事风格的了解;自我情绪管理,主要指大学生对自己日常情绪的了解和控制;自我计划设定,主要包括:大学生制定短期(学期)、中期(大学四年)、长期(毕业后)计划情况;自我生活管理,主要指大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睡觉和吃饭)规律的调整,以及对生活费用的控制;社会活动管理,主要指大学生对班级、寝室、社团活动的关注和责任承担,以及对社会工作岗位的任职或招聘要求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