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46 浏览:15904

摘 要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本文就从发展目标、管理模式、管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从管理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方面,就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普通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管理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ki.kjdkx.2015.02.007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College Sports Team

ZHU Xiaoya, LI B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qiu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113)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college sports team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development objectives, management, content management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management, sports training,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teams of our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仍然保持着“制”的状态.但这种不合理的培养模式影响了部分优秀运动人才的发展,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把体育人才培养和教育相结合起来.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从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允许实施的.由最初的56所高校,已经增至235所院校.在这当中部分高校还是很出类拔萃的,运动队相当出色.要想培养出更多的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还需改革教育机制和管理机制,制定出一套将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学习、竞赛相结合为一体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为我国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做出有意义的改进.

1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我国当前批准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通过高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优势,在确保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同时,采用一定的科学训练手段对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苗子加以重点培养,以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能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奥运会等国家级和世界性的比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对我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今后的建设,要加以高度的重视,让各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今后各高校未来发展状况能够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能够确保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首先,在办好各高校运动队的基础上,做好各运动员技战术的训练安排,在各自区域内的各高校比赛中力争比赛的优异成绩,也是为各高校争光添彩.其次,促进各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促进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方式

2.1 针对运动员的管理

高校运动队的最大特点就是训练周期长,训练时间短,运动队中运动员的来源、技战术水平各不相同,训练条件跟不上,平时文化课学习落后等等情况,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影响到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以及长远发展.各高校运动队中,招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生源的质量决定了运动队的整体水平.不同于专业队的情况就在于比赛机会少,训练量不足,训练计划不合理.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今后注意并改进的.具体做法:一是合理规划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工作,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将训练和学习相结合,促使运动员既有健壮的体魄,又有聪慧的大脑,三是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制度,做到统一思想和统一规范,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2.2教练员队伍的现状及优化建议

从目前来看,各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大部分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后加入到运动队中的,虽然他们的理论学习水平相对较高,但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当前的运动技术水平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专业领域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还应适当引进一些理论和技术过硬的高水平教练员,从而能够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再上一个新台阶.最后,还须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短期的最佳效果,也就是知识、学问、经验的有机结合.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也要经常参加一些理论学习培训.使这些教练员能够有较高的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的是让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出更优秀的高水平运动人才.

2.3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自身的高水平运动培训系统,虽然在各个省市中学校园里建立了一些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但对于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来讲储备还是比较匮乏,被特招到学校的学生不够集中,运动员的生源单一,没有真正地把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利用起来.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一些本省市的受伤退役专业运动员和部分二线没有进入一队的专业运动员,还有一部分是本省市业余体校的学生.通过对河南省三所高校高水平女篮队员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是二线队员及业余体校学生. 对于我国一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而言,选材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能够选拔一些优秀的、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运动成绩和学校的名气.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把运动队的成绩和比赛结果当作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水准.这样一来,最终导致了大部分高校为提高本校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就会利用“特招”方式把一些退役的运动员和二线队员招到运动队,来提高本校的运动队成绩.诸如这些原因,不仅影响到了后备人才的输送率和正常的高校运动队招生工作,也直接影响到了运动队的科学化训练的推进.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保证公平的招生政策,鼓励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3.1运动员学习安排与学籍管理

很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从事运动队训练,大大减少了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所以到大学之后,文化课基础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运动员学习安排与学籍管理方面,应该由教务主管部门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确定学籍的管理制度.那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文化课学习情况基本是:一是统一编排班级,以便于各运动队入校后集中训练和集中学习,二是把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散到各个不同专业班级,这样的形式虽然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他们更能够体会到普通大学生的校园学习文化生活,得到更多的锻炼.事实证明,两种形式的安排各有利弊之处,各校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2.3.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资金来源

根据目前情况,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来源仍然以学校内部体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拨款为主.随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虽然社会上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对高校运动队建设培养投资力度也逐步加强,但针对部门高校(例如:河南省各高校)调查情况看,学校的专项拨款平均每年比赛经费每人不到300元,还有少部分资金是来自社会赞助,这些更表明了这些高校的资金来源不足,还有部门高校场地设施的建设等问题,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3.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正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已经展现出了我国高校竞技运动水平持续发展的一面.比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一级运动员的比例大幅增加,竞技水平可达到职业联赛或全运会水平的人才也层出不穷.包括在一些世界级的大学生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清华大学跳水、射击、田径等方面的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都表现颇佳.但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训练的硬件条件还存在种种不足:首先是场地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要.其次是教练员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担任教练员者,要么是高校体育院校毕业后去参加工作的,要么是专业队退役后带队的,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训练成效自然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

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的是大量的实战比赛,比赛经验不足,也会限制运动队的发展.应该在赛制方面作出改进:一是实行多样化的比赛组织形式,尽可能在不影响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二是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运动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使各个层次的运动员都能够达到强化训练效果的目的.

3.结论

(1)建议相应的主管部门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引导高水平运动队走向更稳定的、更健康的发展道路上.(2)建议在高校运动队管理方式上实行“分、合”模式,根据不同特点的运动员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尽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的稳步发展.(3)建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全面推进科学化的训练方式,提高运动队的训练质量.(4)科学化地处理“学、训”管理模式,在抓“学、训”质量的同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利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模式,结合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特点,统一安排教师专门授课,最终使他们都能够完成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任务.(5)促进各高校运动经费的来源多元化,加强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高校运动队的建设.(6)推进竞赛制度的改革,严格把关注册运动员的学籍、运动员参赛资格,提高比赛的公平、公正程度.(7)优化教练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