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幼林的抚育管理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098 浏览:43720

[摘 要 ]近几年,林业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各项造林工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造幼林,特别是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常常树体矮小,根系入土浅,生长缓慢,易遭各种不良环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长均不稳定,因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措施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从松土除草、水肥管理、林木抚育、幼林补植与保护等方面总结了其措施,以期提高造林成活率

[关 键 词 ]幼林抚育;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85—01

林木在造林以后至成活、成林这段时间,林木既受到气候、土壤、植被、病虫鸟兽危害、人畜破坏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又受树木个体或群体之间或树种之间的影响;加之抚育和保护不及时,不仅导致杂草丛生,夺取幼林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遮蔽阳光,抑制林木生长,而且还引发病虫害,林地也因草根盘结,使土壤变得十分坚实,土壤的结构和通气保水性能变差,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1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

按计划实施造林工作后,幼林抚育管理便成了林木生长好坏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幼林抚育是在更新造林后至幼树成林这一期间,通过人为活动改善林木生长发育、巩固造林成果、促进林木生长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它是更新造林采取的6项基本技术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林木生长的重要手段.幼林抚育从土壤管理、林木管护、补植等方面人手,为新造林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促使林木健康生长,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幼林抚育的内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环境条件、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异,目的是对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灌木直接进行人为干涉,以改善幼树成活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及时进行合理的抚育管理,可清除林地的杂草灌木,减少和林木争夺水、肥、光,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状况,保证造林成活,促使幼树良好的生长和迅速达到郁蔽.因此,及时采取相应抚育措施,不断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扰,对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措施

2.1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使板结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树的竞争植物,使苗木顺利成活;有时适当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荫,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在具体作业时必须做到“三不伤、二尽、一培土”.“三不伤”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二尽”即杂草除尽、石块捡尽;“一培土”即把锄松的土壤培到根部,再把除下的杂草覆盖在种植点,降低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腐烂后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松土深度要适当,做到里浅外深,深度一般为5-10cm,干旱地区可加深至12-150cm,甚至30cm.除草松土应在幼树生长旺盛期之前,一般从造林年度起连续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但植苗造林当年的第1次应尽量提早,并结合培土、扶正、踏实等工作进行.造林后,前1 2年的除草松土次数应多些,以后可减少为1-2次.松土方式可分为穴状(块状)、带状和全面除草等,土壤比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径流比较严重的地块,应采取鱼鳞坑式的抚育方式.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据幼树表层根系的分布情况确定,力求少伤根系,但对长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树、杉木)可深些.造林地区越干旱,植被越茂密,抚育的年限应越长,气候土壤条件良好的地方,当幼树高度越过草层高不再受压抑时,抚育即可停止,不必强求达到郁蔽.每年松土除草的次数可根据造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造林树种确定.除手工方式外,还可采用各种除草松土机械(如割灌机等).化学除草也是一种颇有效的方法,但不能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2.2水肥管理

灌溉是造林时和林木生长过程中人为补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措施.目前主要用于干旱地区造林培育速生丰产林,大面积造林基本上都灌溉.每次的灌溉量,要依据树种、林龄、气候状况和土壤湿度而定,要保证林木根系层处于湿润状态.施肥是造林时和林木生长过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状况的措施.林木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2种.基肥在造林前结合整地施用.用作基肥的主要是有机肥料,有时也加施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施肥量应根据树种、苗龄、肥料种类以及土壤性质决定.追肥一般用化学肥料,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追肥方法有2种;一是将肥料直接撒于地表,但效果不好;二是沟施,即在相当于树冠投影范围的外缘或在种植行间开沟,沟深20cm、宽20-25cm,将化肥撒人后覆土.

2.3林木抚育

一是除蘖.这是除去植株干基部的萌蘖以促进主干生长的一项抚育措施,在造林后的1~2年内,应选留健壮、干型通直的主干,把其余的蘖条去掉,除蘖后要培土,以抑制萌芽条再生.二是间苗.采用群状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造林时,由于播种不匀或随着幼苗的成长,致使苗木密集成丛,营养面积和光照条件不足,引起幼树生长不良,必须在造林后间苗,间苗时坚持留优去劣,控制间距,最好是在雨后或松土除草时进行.三是抹芽.这是为了促进幼林生长、培育好干形而采取一种幼林抚育措施.具体做法是,当幼树的树干上萌发的嫩芽尚未木质化时,将距地面树高2/3以下嫩芽抹掉.可防止养分分散,有利幼树高生长;同时还可避免幼林过早修枝.四是修枝.修枝是根据不同林种的要求,人为修除枯枝或部分活枝的一种抚育措施,是调节林木内部营养的重要手段.最好选择在晚秋和早春树木休眠期进行,修枝强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生长为原则,不要过大或过小,避免撕破树皮或切口粗糙而影响树木生长.

2.4幼林补植与保护

在造林后1~2年内,通过造林检查验收,对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均立即组织补植,如成活率低于40%则要重新造林.工程造林要求成活率在90%以上为合格,同时保存率不低于85%.补植力求用原树种的大苗,使其与成活苗木的生长相近,有利将来林相整齐.另外,造林后经过3~5年时间,出现幼林生长不良,难于成林成材的“小老树”或“小老头林”,林业上称此现为低产林分.低产林分的特征是植株弯曲,萌条丛生,主干不明显,枝叶桔黄呈病态.形成低产林分的原因很多,如立地不适或树种选择不当、粗放管理或抚育不善等.对低产林分进行改造,首先要研究其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采用相应措施进行.比如复垦、施肥灌溉、平茬复牡、补植补造,或介入其他树种等单项或多项措施结合.幼林保护是造林后为保证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其内容包括防火、病、虫、鼠、鸟、兽、冻等.特别是北方地区,为了防止冬舂旱风吹袭,造成苗木失水过多,引起叶、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在秋末冬初进行埋土防寒;此外,要对新造林聘请护林员进行专职管护,确保造林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