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71 浏览:14304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尝试着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难发现,这方面成功的实践不少,但失败的例子更多.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那些在企业发展中自发形成的落后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会阻碍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设计与企业文化高度契合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实现管理目的,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平稳发展.


【关 键 词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1.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

企业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企业文化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因内外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解释不尽相同,但更倾向于从反映和体现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及通过文字描述、员工行为表现的企业精神和理念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1.1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

1.2 对企业文化内容的理解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几个层次构成的.

1.2.1 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提炼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正如美围IBM的董事长小托斯沃森所说的: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决定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种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得多.

1.2.2 企业的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通过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形式,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大文化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企业制度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通过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的不同.体现了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的个性.

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以下几部分组成:a-政策法规,国家制定的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政策法规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怎么写作性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依法管理企业的重要依据和保障.b.企业的经营制度.主要是指调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权利与义务的制度,以强化企业的经营责任,提高企业竞争意识和经济效益,它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基础形态.c.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行观念.这是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差异、促使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关键.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落实,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3 企业的行为文化

作为企业员工通过生产经营、学习娱乐等活动体现出的“动态文化”(如企业在生产环节通过质检员严把质特检查关、在营销环节通过营销人员的工作态度反映出的企业“客户至上”理念等),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先进人物的行为、企业普通员工的行为等,其中作为企业主体的员工群体行为,全面决定和反映了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1.2.4 企业的物质文化

包括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设施、设备体现对重视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品牌信誉的文化要求,企业通过建设与改善生产环境、员工文化设施等方面来体现人文关怀等.优秀的企业特别注重为员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并把它作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不断改善文化设施和组织丰富、健康有益的问题活动,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真、求善的心理需求.

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及作用

2.1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工业革命改变了小作坊式的手工作业方式,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资源需要通过市场配置的程度提高,生产过程的管理科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的理论随之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经历了古典管理、近代管理到现代管理三个阶段的演变.

19世纪中后期,瑞典管理理论家泰罗(专著《科学管理原理》)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训“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马克斯韦伯(专著《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则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强调组织的高度结构化、正式化与非人格化,强调组织内明确的权力、职责与分工,强调制度实施与执行控制的一致性,“不可带有任何个人感情和偏好”.

20世纪20、30年代的近代管理则逐步重视对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研究.梅约(专著《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总结了他在霍桑试验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强调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纯粹意义的“经济人”,提出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并“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标准”,“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而巴纳德在其“组织理论”中对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企业管理中‘人”的问题开始了有益探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最快、学派最多的时期,作为典型学派,马斯洛所著《激励与个人》和赫茨伯格所著《工作的推动力》,推崇在人群关系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西蒙则因其《管理决策新科学》提出的“决策理论”获得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组织文化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代表作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烁》)表明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