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理溯源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34 浏览:19448

[摘 要 ] 绩效管理思想、方法经历了传统的非系统化到现代的系统化的演变.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管理学等构成绩效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目标管理理论、管理控制理论等构成其直接理论基础.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对绩效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过程,应遵循管理控制的一般规律,而主流的绩效管理理论缺乏对绩效管理本质的深刻揭示,致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难免存在“系统性缺陷”.

[关 键 词 ] 绩效管理历史演变理论基础缺陷

一、绩效管理的历史演变

绩效管理的思想始于绩效评估.考核、评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因而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考核评价.在有组织、有目的的人群或机构中,考评又往往是有组织、有意识和系统的活动过程.根据学者考证[1],中国西周时期的《周礼.大司徒》中记载的乡里教化察举制度和欧美19世纪初建立的公务员制度,是东西方最早见诸于文献的“制度性考核”,但是人类早期的考核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绩效考核的基本形态.只有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制度性的规范化的考核在社会组织中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时期,从理论脉络上看,贡献最大的首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即使在现代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中仍然呈现着泰勒思想的基因.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实践,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等措施难能持续改善绩效,真正能促进绩效提高的是员工行为的改变.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创新精神,构建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感到传统绩效评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于是,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拓展了绩效的内涵,并在总结绩效评价不足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视,绩效管理逐步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可见,从渊源上考察,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是一脉相承的,是绩效评估的进化.

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大量引入现代管理理论、系统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绩效管理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应该与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相联系,有助于组织总体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包括绩效计划、实施、考核、反馈与沟通、结果应用五个步骤的循环过程.认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传导、实施企业(组织)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该与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相联系,有助于组织总体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深层次看,现代绩效管理在促成企业价值创造的同时,又建立了企业价值分配的基础,促成员工绩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促成组织业绩和素质的持续改进,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其内涵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为企业管理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和运作平台,它不仅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强大引擎,而且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直接手段.

总之,绩效管理方法经历了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演变.在制度化绩效管理阶段,又经历了从传统的重点突出评价功能的绩效管理方法,到现代的全面关注整个流程的系统化绩效管理方法的进化,即全面兼顾绩效计划、实施、沟通、评估、结果应用等管理环节.与此同时,绩效管理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单纯实施激励促进绩效,到强化执行力,再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跃升.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其核心都是对组织或个人绩效的管理控制,其本质是对绩效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过程,都应遵循管理控制的一般规律.

二、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绩效管理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吸纳了各种管理理论的思想、方法.人们常常把它列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但是总体上看,其内涵、体系尚欠成熟.因而严格地说,它是各种管理理论在绩效管理领域整合、应用的结果.对它有影响的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管理学等,它们构成绩效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二是目标管理理论、管理控制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理论等成为绩效管理的直接理论基础.前者是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而后者却是相对年青的边缘学科理论,并且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二者对绩效管理理论的贡献不同.两个层次的理论常常互相渗透、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已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管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这提醒我们,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引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1.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

(1)控制论中,“控制”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保持某种特点的状态,是施控主体对受控主体的一种能动作用,这种作用能够使受控主体根据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就一般的控制系统而言,有三个基本的思想:控制或限制、指导或命令、校对或检验,体现在控制系统的四类逻辑相关环节的封闭循环中.控制论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在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几乎任何管理系统都没脱离这样的设计思想.现代绩效管理方法体系中也随处可见控制论方法的影子.

(2)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系统论对绩效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绩效管理的过程提供一种理念上的指导,使人们从战略角度对绩效管理进行全面研究,帮助人们在研究绩效管理各个具体问题时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这是因为,绩效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各部门和领域的绩效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显然,绩效管理系统作为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必定与其他子系统及其母系统之间存在着互动与适配关系.

(3)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信息观念被引入企业管理系统,逐渐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观念.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对绩效管理的形成、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取得以及绩效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将是相当显著的,而且还有助于在绩效管理中形成一种信息优势.因为绩效管理实质上就是对绩效信息的管理.

(4)行为科学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结构、环境条件、人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动机及其所产生的行为对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行为科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人视为“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认为管理应该由原来以“事”为中心的“监督”管理,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的激发”管理,由“式”的管理发展为“参与式”的管理等等.行为科学的基本思想对绩效管理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如现代绩效管理强调对“行为”和“结果”的共同关注,强调“参与”和“沟通”,这多是来自于行为科学的指导.

2.目标管理论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概念由彼得.杜拉克于19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MBO简单说就是根据目标进行管理,即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MBO的关键不是“目标”,而是“管理”.一切管理行为的开始是确定“目标”,执行过程也是以“目标”为指针,管理行为的结束则以“目标”的完成度来评价管理效果.MBO的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优秀成果,又是在总结了以往大量管理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既注意了人与人的关系,又遵循了科学管理的原则,通过目标把人和工作统一起来.这种理论和方法正逐渐成为当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现代绩效管理的核心流程与MBO的基本步骤如出一辙,如其说MBO是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毋宁说MBO本身就是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3.管理控制理论

管理控制理论是以系统论、控制论思想对管理问题研究的新兴学科.开始主要在财务、会计、审计领域应用,后来扩展到一般管理领域.近几年,研究者、管理者越来越多地认同,它在复杂、多变的管理情景下,对战略制导、战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有两个研究思路.一是广义管理控制(administrative control),认为管理控制是组织采取的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所有方法和手段,强调管理控制就是管理的控制职能.其内涵就等于内部控制.二是狭义管理控制(management control),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管理控制问题,认为管理控制是“经理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确保资源使用和分配有效果和有效率的过程”,是为组织信息的寻找、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而设计的系统,目的在于确保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使员工的工作行为根据一系列经营目标加以衡量,以使二者的差异得以协调和纠正.它的目标是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控制主体是管理层,控制对象是战略执行过程.狭义说模型思路清晰、体系完善,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目前的绩效管理理论部分地体现了它的思想,但并不完善.


三、对现代绩效管理理论的几点思考

目前绩效管理理论的主流观点已形成,并已构建了基本的框架和体系.但是,由于主流理论过多地依赖于规范分析,缺乏对绩效管理的实证分析,缺乏对绩效管理本质的深刻揭示,致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两点“系统性缺陷”.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我们研究者需要深思的.

一方面,理论上没有清晰地定义绩效管理要素,因此,实践中绩效管理在与企业环境、战略、文化、组织特征等要素的连接上往往显得笼统而又脆弱.绩效管理的控制对象是组织或员工的绩效,绩效是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函数,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不能回避环境、目的及流程和模式选择.而且组织行为学已经揭示,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且不同考核方法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又有很大的差异,管理者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绩效管理.因此,考核方法的选择不仅要取决于组织管理的环境、战略等要素,而且要取决于组织的文化特征,还要“取决于考核的目的和对象、考核的成本与前提条件和管理者的能力和态度.”

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上,主流的流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体现了绩效管理的动态性、目的性、应用性内涵,保证了绩效的持续改进机制的实现,但是它没能清晰地体现绩效管理控制变量、流程的自修复、优化功能,于系统的管理而言,有失完善.因为,绩效管理系统本质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不仅要保证系统变量不断修正、优化,而且要具备对系统核心流程本身的自修复、优化功能.主流的流程尽管隐含着绩效指标修正的功能,却明显缺少核心流程的修复、优化功能.实际上,在笔者能查阅到的有关文献中仅述及绩效的反馈、改进,而对系统变量、系统流程自身的修复、优化鲜有涉及.可喜的是研究者付亚和、许玉林的《绩效管理》较明确地设计了绩效指标反馈/修正的功能,却依然没有设计核心流程的修复/优化功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