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审计的实施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99 浏览:130036

摘 要: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向.文章对管理审计的定义、实施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实施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实施管理审计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内部审计 内部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 监督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66-02

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向.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力量.本文拟就管理审计的定义、实施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实施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实施管理审计需关注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

管理审计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自1932年英国管理协会、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生产工程师协会会员罗斯的《管理审计》问世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国外管理审计理论已逐渐成熟和稳健.在我国,中国内审协会在管理审计理论研讨会上就管理审计定义达成了初步共识,即管理审计是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此概念揭示了管理审计的范围、职能、目的等要素,是目前指导管理审计实践的比较全面的定义.

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审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管理职能和管理标准,一旦发现有问题,即从管理的高度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二、实施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审计应从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益两个方面入手,不仅检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还要对企业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合理,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一致等进行审查评价.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三方面内容,即“3E”审计,以实现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以及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目的.

1.经济性审计.经济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通俗地讲,内部审计人员要关注组织的成本管理水平,要对组织经营活动的资源耗费水平(单位成本水平)进行审查评价.

2.效率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审查评价采购、销售等商业活动的效率,研发、生产等技术活动的效率,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的效率,计划、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效率,为确保财产、信息及人员的安全以及对风险的管理所采取措施的效率等等.效率性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效果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活动的效果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三、实施管理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结合企业现行管理实际,管理审计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审计等四个步骤,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如下:

1.准备阶段.是指从接受或确定审计项目到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之前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的过程.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审计项目、组织审计力量、进行审前调查、制定评价标准等.(1)确定审计项目.根据企业管理者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确定审计项目及审计重点,并制定审计计划.立项时要考虑项目成本效益原则,对人员、时间、成本进行合理规划.(2)组织审计力量.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配备适当和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确定后,应尽快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业务情况,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3)进行审前调查.根据立项的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事前所做的计划安排,派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资料与数据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其基本运行情况,为开展审计工作做好准备.(4)制定评价标准.通过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掌握,对照国家、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先进的企业管理准则来评价和衡量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管理状况及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等,以找出企业的管理缺陷.

2.实施阶段,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从进点审查开始,到完成审计计划提出的各项审计任务为止的整个过程.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现场审计、评估控制系统、酝酿审计意见等.(1)开展现场审计.审计人员通过与被审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详细了解被审单位工艺和生产特点、组织和人员配置、生产经营状况、主要产品技术及质量状况等情况;到现场审查各项与审计内容相关的会计与非会计资料、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的有效性、适当性等,并取得审计证据.针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已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运用计算对比、分析核实等各种经济比较、经济分析方法确定问题的性质,以及存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或缺陷的原因,确定管理风险点,并及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2)评估控制系统.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一起,对发现的管理风险点,分析产生管理风险点和遗漏控制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判断风险点带来的影响,把管理审计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上,达到预防和降低风险的目的,起到管理审计的效果.(3)酝酿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酝酿审计意见,并采用与被审计单位交流沟通的方式,促使被审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或挖潜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