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46 浏览:144500

摘 要:由于大学生成为就业主体,是否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考,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强制.通过河南省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发现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关 键 词:河南省基层;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18-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201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万人,普通中专毕业生将继续保持在20万左右,加上外省入豫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有超过80万毕业生在河南求职,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1].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否,关系着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影响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程度,也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党、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大学生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就业.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3].然而,目前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还有待改善,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城市的投入力度远高于基层,河南省也不例外,基层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人文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对大学生人才缺乏吸引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滞后的政策导向也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主要是以政府吸纳的方式,大学生到村里工作,往往只是为乡镇各部门补充人力,没有真正起到基层锻炼的作用,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各地基层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但是,缺乏如何留住以及如何培养锻炼大学生能力的相关政策.

(二)高校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中有高达84.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对基层就业政策宣传不重视或很少宣传.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不太了解,对基层的认识停留在道听途说,或想象认知,仅有15.7%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进行就业宣传教育.


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的作用发挥不够.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基层就业的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三)基层就业受到家庭的干扰

从问卷当中可以得出,父母对孩子的基层就业还是存在一定影响的,13.9%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自己是否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很大,61.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只有不到24.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其基层就业一般没有影响.由此可见,父母的价值期望对于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向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75%的大学生都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决策有些时候甚至代表了个人的意愿,因此社会对于家庭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将来提高基层就业意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基层现实状况影响着基层就业

基层由于经济水平低,一些困难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基层往往对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的投资有限,文艺娱乐活动少之又少.这种单调的基层文化生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继续投资,甚至降低了继续投资的收益,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在对不去基层就业原因的一项调查中,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49人中,有47人选择基层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或基层就业丢人.从这一项数据不难看出,基层状况和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基层就业的有效推进.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影响基层就业

1.缺乏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且就业观念落后.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很了解,仅1.4%的被调查者对基层就业政策很了解.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铁饭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此次针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单位性质的一项调查中,880名学生中,有557人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仅52人选择民营企业,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3.3%、5.9%.可以看出“公家”单位有更强的吸引力,私营、民营企业或单位受冷落.这说明大学生很顾及工作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一劳永逸.这些观念不发生改变势必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

2.对自己的期望值偏高.在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向调查中,在对州大学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1名学生明确表示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1.3%,在对郑州轻工业学院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7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2%,在对郑州科技学院18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0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9%.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办学层次越高的大学,学生就业期望值越高.

3.在乎专业对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乎专业对口,总认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一定要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否则的话几年的大学学习等于白费.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对口工作较少,即便有,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三、完善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完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首先,河南省政府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深入调研,只有来源于实证调研的政策才能符合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细化政策,杜绝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漏洞谋取私利[4]的现象.其次,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政策环境,让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享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比如,学费代偿、公务员优先招录、研究生入学优势、就业所在地的福利和保障.为吸收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单位,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贷款优惠、项目政策扶持等积极手段激励基层组织改善自身条件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些诸如此类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最后,要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稳定的长效机制.户籍管理部门应考虑进行户籍管理方面的改革,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户籍限制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自由流动,更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大学生能够公平地去竞争.同时,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方面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保障,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下得去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归属感,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和政府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课”等向大学生宣传政府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把基层优势转化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吸引力.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充分结合基层的有利因素,找到政策的“附着点”,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现实基础,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怎么写作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而空的说教,要紧扣基层的有利因素,把去基层就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的独特引导作用.第一,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地搜集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让大学生明白不同岗位的职责及从事某项工作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职业测试软件,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大学生通用能力,比如,理解、表达、沟通的能力,树立自信,参与竞争.第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基层见习提供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基层、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真实感受在基层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5].同时,通过基层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学有所用,缩短到基层就业的适应期,提高大学生怎么写作于基层的能力.第三,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为了抢生源,而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打破以往仅为大城市、大公司培养人才的模式,调整一部分专业,来满足基层就业所需的能力条件与素质结构.高校也可以尝试与基层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按照基层所需技能来培养大学生.

(三)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充分开发基层就业岗位

“要想富先修路”.想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道路交通和通信网络的覆盖扩建必须加大力度,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力于基层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简便、快捷、廉价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以基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为平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邀请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与.扩容和开放图书馆,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愉快生活的环境.鼓励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多与基层居民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加深大学生对基层的了解,同时,通过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基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良性的沟通平台.

(四)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基层就业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应当借助目前发达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网络信息,熟悉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认清现实,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现实、合理的就业期望,认识到基层就业是可行的、必要的.高校应当加快教育机制的改革,建立起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更多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国家政策法规介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增加课程的学分比重,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基层见习制度,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和就业实习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最后,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下基层,增加对基层文化生活的了解,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