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T对《科技翻译》教学的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6 浏览:8764

【摘 要】JiTT已在美国各课程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近年也开展了热烈的研究和教改实验,但充满变数,成效备受质疑.本文根据《科技翻译》JiTT教改的实践,分析JiTT对课前预习、课堂过程和课后复习的改革,研究其理念实质、理论逻辑和现实运作,探索适合我国教学语境的“自主性”教学新模式.

【关 键 词】JiTT《科技翻译》教学改革自主性

JiTT(JustinTimeTeaching),即“适时教学”“及时教学”“即时教学”,就是采取网络活动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理念就是利用网络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前课后思考自主性和课堂参与自主性,同时改进教师教学与学生接受的结合度和适应性;其核心是基于网络的“师生交流”,其关键就是“反馈”与“调节”,以整合课堂.实施JiTT教学策略,学生上课前要在网络上完成老师的任务,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是激发学生对新课进行思考,同时也是给老师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随后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接受水平,并将基于网络的学生活动作为课堂探讨的内容.

JiTT策略上世纪末在美国提出并迅速应用推广.代表人物诺瓦克等人给“适时教学”定义为:一种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assignments)”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nactivelearner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新型教与学策略[1].该策略不受学科类别的限制,已在许多课程教学中试验采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北伊利诺伊大学地理系的魏洛做了四门地理课教学的JiTT的试验组与控制组的对照实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JiTT帮助学生在综合成绩上提高了一个等级;学生们反映,JiTT课前活动让他们在课前就思考授课内容,因而让他们对讨论话题有了更多的意识和热情.

本论文以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必修课《科技翻译》为例,研究探索JiTT对《科技翻译》教学的三方面改革,分析JiTT对《科技翻译》教学的理论内在逻辑和现实内在动力.

一、JiTT对课前预习的改革

传统的学生课前预习,是一种练习作业,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或是“学新而有备”的效果;实际上,它往往成为一种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测试,即使内容包括即将学习的新课,也主要是一种已有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是上升到意识层面,不是有意识地思考即将进行的课堂;学生主要是应付,很少思索和期待.如此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没有发挥主动性.而JiTT的学生课前活动着眼于对新课的主动思考,它不刻意强调“温故”,而是明确地“思新”,虽然“思新”的活动自然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但“思新”的活动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对新课学习策略进行思考,对新课课堂过程作展望,因此,任务形式不再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而往往是思考题和论述题,任务答案也不统一不唯一,评定学生任务完成的水平不是答案的正误,而是阐述或论述的丰富程度、逻辑的严密程度和与新课的关联程度.同时,老师在课前就要得到学生的答案,获得学生“思新”的结果,从而对新课教学的方案及其实施作出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创优条件研究小组”指出:“学习技巧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学生与老师在学问上的交流”.JiTT的课前活动利用网络条件更加便利地实现和加强了师生之间针对新课学习策略和课堂过程组织的交流,也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把握和尊重.

虽然不能认为JiTT的课前活动是对传统课前预习的否定,但是,它已经是一种本质的变革,是从单一的学习向双向的思考和探讨转变.在《科技翻译》教学中,传统课前预习往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完成相应的翻译练习.这对新课的理解是有帮助的,但由于没有课前反馈,老师便不知道学生碰到的难点是什么,上课便不能针对学生面临的难点,因而会重复讲解学生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JiTT的课前活动不只是阅读和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思考,老师得到迫切想知道的学生对于新课的认识和期待.

在几届《科技翻译》教学中,先后采用了两种教材:方梦之和范武邱编著的《科技翻译教程》、魏羽和高宝萍编著的《汉英科技翻译教程》.在教学《科技翻译教程》的第二章“科技文体与翻译”时,布置课前活动任务有:试讨论“文体、科技文体、英语科技文体、汉语科技文体”的内涵,请参照思考第13页的阐述:语言习惯、文体特征、语言功能、适用于有限功能场合等.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包括网络等一切资源探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学生在网络上的发言不受严格的规定,不拘形式,不受价值观的束缚.很多同学都表现出独特深刻贴切的理解和领悟,如理解为格式规则、使用人员、交流场合、文采层次等,举例有科技文章、实验报告、高新技术产品说明书等;甚至有学生对教材的练习短文“铜镜”产生质疑,认为它不是科技文体,不适合做科技文体的练习.学生们意识到,人们对“科技”的理解是“高新技术”,是有时代内涵的;是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是有领域范围和语境的.铜镜在古代是高科技,但今天只是摆设,供赏玩的;该短文可以是导游的解说词,应该不属于科技文体.另有学生认为25页的“多用修辞格”不是科技文体的特征,即使有,也不是特有;即使用也是为了更明白,而不为了修辞而修辞,不是为了修辞的语言审美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站在了审视者的高度,审视教材,审视课堂,审视老师的教学,也当然是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高度表现.

二、JiTT对课堂过程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理念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旧三中心”,国内外都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转而倡导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但“新三中心”理念尚处在研究试验阶段,具体实施要么是遭遇多方面的困难而顾此失彼,要么是效果备受质疑.而JiTT提供了一种实现“新三中心”理念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和措施.JiTT借助网络,打破了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和垄断地位.学生利用网络自由地获取信息和知识,随时与老师交流探讨,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性的体现.JiTT要求老师在课前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以此确定课堂内容和进程;而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果因时间和机会有限不能充分自由的表达和探讨,学生可以在课后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并进行交流探讨;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后探讨情况预定下一次课堂的内容和进程.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理念.在教学《汉英科技翻译教程》的第3章“词语的翻译”和第四章“句子的翻译”时,学生认为这种零碎的词语和句子不能整体性地体现科技文体,也不能体现科技和思想内容;所以,学生希望用完整的科技文章来体现词语和句子的科技文体特征.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提供文本,学生非常踊跃.

学生提供的文章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高新技术,如“嫦娥奔月工程”“生命克隆”“维生素健美”等.其中下列这两句都是从“维基百科”网站摘录的,分别用中英文记录同一操作,就体现了许多科技英语词法特征和句法特征:冠词省略、源于及物动词的名词作定语、源于动词短语的复合名词代替时间状语从句、名词短语代替时间状语从句、介词on和for、现在分词独立结构、时间状语从句的顺序和逆序、程序并列等.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等嫦娥一号变轨成功等嫦娥一号第二次变轨成功等嫦娥一号第三次变轨成功等2007年10月31日等嫦娥一号第四次变轨成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Afterliftoff,Chang'e1madethreeorbitsaroundtheEarth,aburnatperigeeextendingtheorbit'sapogeefurthereachtime,untilafinaltranslunarinjectionburnplaceditoncoursefortheMoononOctober31,2007.

这两句不是直接中英互译,而是两种不同的译品类型,所以能帮助理解中英对同样内容的表述差异和不同译品类型的特征,从而突显科技英语特征;同时,由于还不是翻译,就需要师生探讨确切的对应译文.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内容,基于科技和思想内容,体现了语言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更由于充分融合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即实现了有效教学,达到“自主学习”“有效教学”与“联系现实”的三位一体.

课堂过程中,要实现这“三位一体”,就要重视而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很难有“三位”,即使有“三位”也不能整合为“一体”.许多从“旧三中心”向“新三中心”改革的实践未取得理想的成效,或是成效备受质疑,就是因为出现了“自主课堂”变成“自由课堂”导致“无课堂”或者“有的学生有课堂、有的学生无课堂”,结果还不如由老师“满堂灌”来得实在.

教师要“放得开”,更要“收得拢”.要放得开内容,放得开思维,放得开答案,放得开学生;但同时要能够牢牢把握课堂的主题,收得拢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收得拢学生的注意力;既要打破“老师一言堂”的单调和狭隘,也不让出现“一名或几名学生一言堂”,更不能放任学生“乱言堂”.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技巧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学生与老师在学问上的交流”,课前活动是如此,课堂过程也是如此.课堂内容首先是展示某些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对新课的思考、观点和疑惑,接着进行探讨和阐明.这本身意味着与这些学生的交流,同时要激发其他学生加入探讨,特别是鞭策那些袖手旁观的学生参与.因此,不能过分依赖学生举手抢答的积极性,点名是必要的,“自主性”对于有些学生是需要激励和培养的,如此形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全方位的交流.老师不仅是参与,而且要引领、阐明和完成这种探讨,以便让学生既思维发散,又达到确定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认识.这只能在师生积极热烈深入的交流中实现,在老师对课堂强有力的把握中实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让教师把课堂任务推给学生.

三、JiTT对课后复习的改革

根据Wikipedia的介绍,JiTT包括六个步骤,但没有论述课后的复习巩固环节,而是将课后至下一次课前看做一个整体,归为下一次的课前活动环节.范德堡大学的教学中心介绍JiTT,提到“小结性难题(wrap-uppuzzles)”,这是课后对上过的某个话题所做的一个小结性环节,但接着解释,“JiTT任务的目标是让学生来到课堂时有准备、有关注、有动机”.显然,其目标在于准备下一次的新课,而不是复习巩固旧课.


这可能不是该理念对复习巩固的忽视或否定,而是对课前活动的强调,或者是对复习巩固环节没有创新而没有提及.这毕竟是一大遗憾,因为遗忘规律表明,复习巩固对教学的效果有决定作用.正如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一样,缺少扎实的知识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缺少坚实的基础.

但是,何克抗等学者认为,“在JiTT模式中,还有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是在课后开展的‘难题探究’(Wrap-upPuzzles),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Just-in-TimeTeaching还要求在课后自主开展基于网络的‘难题探究’(Wrap-upPuzzles)――要求学生将某些较复杂、困难的问题作为专题在网上进行探究”.似乎可以理解,这个环节具有复习和巩固的性质.但即使如此,也不是落实在知识层面的复习巩固.然而,“旧三中心”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双基”是有其合理性的,不可因噎废食,而应该结合网络的优势得到加强.

既然JiTT借助网络促进了师生交流,改革了课前预习,那它也同样能促进师生在课后复习中的交流.传统的课后复习往往是练习和测试,客观题型居多,因为开放性的论述没有老师参与探讨,学生容易陷入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失去信心,收效甚微.而JiTT基于网络的及时交流,有助于课后进行开放性的“难题探究”.

在教学《科技翻译教程》第六章“科技翻译中的美学取向”之后,对课后两篇翻译练习只要求自主翻译和学习,不要求上交;因为书后已经有参,要求上交反而会迫使翻译困难的学生抄袭.但布置同学探究两篇短文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和能实现的美学取向.其中一题是:“扶正固本”的书后参考译文是汉语拼音“FuzhengGuben”,你能用英语短语翻译这个词语吗?学生兴奋地尝试和探究,老师通过网络交流引导学生考虑所学的美学取向“精确、整齐、简约、有序、整体”,以及翻译与阐释的关系.因此,探究的目标不是具体的答案,也不仅是强化所学知识,而且是深化对所学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并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翻译技能.

结语

JiTT在美国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出强大优势,代表着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网络软件硬件建设的完善,JiTT改革的条件也逐渐成熟.然而,它毕竟是美国环境下的产物,政治文化环境差异是无法改变的,特别是美国课堂天然具备的美国式气氛与我国课堂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是水火不容的.因此,JiTT改革尚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融会贯通的过程,既前景广阔,也充满变数.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范武邱编著.科技翻译教程[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魏羽,高宝萍编著.汉英科技翻译教程[Z].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