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职业导向性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00 浏览:45530

摘 要: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的气体或呼吸意思,指关于灵魂的科学.随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19世纪初,赫尔巴特提出心理学是科学.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高职教学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职业导向性贯穿高职心理学教学始终.

关 键 词: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导向性;

前言: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上,还要考虑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开展基于职业导向性的高职心理学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高职教育特点与高职生心理需求职业化倾向

1.1.高职教育具有鲜明职业化取向,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等.高职学生心理需求职业化正向表现为:一是学习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有明确职业性.二是学习活动具职业竞争性和紧迫感.三是学习智力和能力发展取向职业化.四是能依靠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对自己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与此同时,高职生心理需求职业化反向表现亦很明显:一是职业化使学习动力缺乏,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二是职业化定向使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和学习方法不当.三是职业化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心理兴奋灶无法建立.四是职业化导致记忆主动性缺乏,情绪过分焦虑或抑郁等.

2.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职业差异性

2.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分两类:普通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A类)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B类).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如与营销相关的《消费心理学》、与管理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等.高职教育既要培养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2.2.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而具有鲜明职业性,其心理学课程联系学生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实际,具有鲜明行业针对性.各专业心理学教材内容通常具有明确专业指向和情境定位,体现专业差异性.但目前各专业心理学教材还不够细,为使学生学习更有职业导向性,教学内容应以各专业职业定位与岗位要求为依据.如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文秘等均适宜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但各专业职业定位是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人员招聘与

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在《管理心理学》中对应内容包括激励理论、个体心理、情绪管理等.心理学教师要分专业编制教学大纲,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方案;除了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和了解授课专业行业的职业化特点,拉近与实践距离.学生心理成长受老师影响很大,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掌握差异化的职业化心理学教师是学生职业化心理素养培养的关键.


3.高职心理学教学手段紧扣职业化取向

3.1.推广微格教学在高职心理学职业化教学中的应用.“微”意味着微型、片断和小步,“格”指研究、探讨和变革.微格教学以教学控制论、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评价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视听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训练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高职心理学教学微格培养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发展主动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心理认识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改变非理性观念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心理学课堂教学平台,改变学生非理性观念,培养美好情感,使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得以改善和提高.

3.2.推广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学职业化教学中应用.以团体心理辅导为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成国际教育新趋势,团体辅导引入侧重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团体辅导在团体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互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关系.模拟高职生未来职场,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促进情感交流,增加团体凝聚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种小范围自我暴露可降低学生防御,使学生更易敞开心扉,更大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