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冷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65 浏览:129660

多媒体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度受到教师的热捧,然而华丽的外表之下,却有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满电灌”、声像舞台、交响乐课件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的重新思考,看清我们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反客为主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多媒体当作小黑板,把整段文字打在屏幕上,把屏幕变成文本.

思考: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成了教师轻轻点击鼠标,学生观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学生读书少了,取而代之是音乐和色彩斑斓的画面;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更有甚者居然没有了板书,板书是课文的缩影,精粹,承载着课文的重要信息,板书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多媒体绝对不能代替板书,板书不能被挤出课堂,否则课堂就残缺不全了.

二、越俎代庖

人教版初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文行文优美,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然而教师在教学时为了突出中心句,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欣赏一些自己准备的瀑布拍摄画面,然后再学习课文.

思考:画面的出现越俎代庖,束缚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把五彩缤纷的理解变成了千人一面,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是一种灌输,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体验,阻断了阅读教学中的“转化”过程.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教师的理解未必相同.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看似走了一条阅读捷径,事实上其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好多课文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展开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无须浏览诸多直观的画面.

三、弄巧成拙

教师兴致勃勃地边讲解内容边演示课件,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突然画面出乎意料地跳了两下,教师赶紧敲击键盘.一瞬间,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您执行了非法操作.”此时走出一青年,来到讲台前,只几下,电脑便运行正常,这位教师擦擦汗,常常地舒了一口气.原来这位青年是一位电教老师,这课件是他的作品.

思考:为了追求视觉、听觉的效果,上一节课还要备一位助教.教学时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生怕按错了键,弄巧成拙,多不容易!想起一位教师的话:“多媒体,只有上公开课才用,上一节课40分钟,制作课件要准备好几天,平时上课哪会花这么大工夫!”原来多媒体是用来作“秀”的!这样的公开课又有什么推广价值?

四、自欺欺人

师:(指屏幕中的花、树)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芽,花儿争奇斗艳,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大家闭上眼睛,试试看,能闻到花香吗?

多数学生:(大声)能!(个别同学小声嘀咕图上的花怎么会香?)

此时,校园内正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思考:何必自欺欺人呢?图上的花怎么会香?个别学生的“真话”让我们惊醒.放着眼前美好的春景不看,用生硬的图片来代替.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器”让他们去迎合一个个预先设好的程序,这又如何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美好的想象呢?教师为何不带学生走出教室,看看真花、真树,闻闻真的花香?让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走入孩子的心灵?

五、舍易求难

音箱里放着配乐朗读,学生听完后热烈鼓掌.一学生说:“老师,我听出来了,这不是您朗诵的吗?你朗诵得真好!”师一脸喜悦:“谢谢!谢谢!”

思考:这位老师的朗诵,的确不错.为什么不现场示范呢?要想配乐,用个录音机也就可以了.课前大费周折地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制到光盘里,课堂再用多媒体放出来.这种舍易求难、避简就繁的做法失之偏颇,远不及教师现场示范朗读的效果.面对面地现场示范,比学生听音箱里的朗读更直接、更形象、更亲切、更有利于让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归根结底是语言实践,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最后必须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功效,使语文充满“语文味”.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八中学

编辑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