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58 浏览:10903

摘 要: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必须以幼儿健康为基础和前提,幼儿园不仅要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更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

关 键 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65-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纲要》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当作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指出了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健康教育.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儿健康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承认幼儿健康是其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现实并不乐观.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众所周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一个人存在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前提.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都还比较脆弱;同时,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所以这个时候,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备受重视的早期开发智力的教育.幼儿园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师认为儿童到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幼儿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家庭的任务;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的健康问题已很少,不用再过多关注等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被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家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形似一个不可或缺却又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给体育和健康常识等学科,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来进行的,相当一些幼儿园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学就足以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这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理念,没有渗透教学的思想,没有遵循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大趋势,只一心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错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幼儿园对健康教育重视有限,表现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现在的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师包办和代劳,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被减少,以此来避免一切所谓的危险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概率.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宝贵机会,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较差.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身高和体重较之以前都有发展,但是内在的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却较差.而且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经从以前的健康就是没病的观点提升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不应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儿童观,真正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口头上重视,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只有幼儿教师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健康教育对幼儿一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才能真正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幼儿教师应该把幼儿首先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幼儿教师施教的对象.

第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这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过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幼教领域都日趋出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适合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完整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这种融合式的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做保证,很难实现幼教领域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也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这是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把健康的内涵扩大到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现在重视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幼儿智力、不重视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已经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家长也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幼儿的爱好和情绪情感,更不在乎幼儿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认为幼儿也会有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心理长期压抑或社会适应不好,又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等日本早已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咨询师,这是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让每个幼儿园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医生,使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记录,使每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国幼儿园应当努力的方向.第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重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环境是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幼儿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和幼儿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的进行.另外,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儿与人相处交流能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伙伴,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伙伴条件.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童心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情绪情感,能够自由进行交往与交流,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特点与特长,并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第五,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综合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块教育内容,也不是一两门学科就能涵盖或完成的任务.更多时候健康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来承担.健康知识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随时有教育的时机和内容.除了由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责任外,其他教师也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健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掘自己所授课程中存在的、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契机,把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注重幼儿园健康环境的创设.

第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随机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机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以预防为主,防范重于矫治,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使其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幼儿午睡后,部分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或认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乐于助人、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不与别人交往,有的幼儿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立即进行教育,或运用课程设计情境进行教育,如讲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园共育,做好家长教育与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儿园一方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势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现“5+2等于0”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幼儿园要想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长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有些家长很重视幼儿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做好家园共育,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幼儿园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