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73 浏览:11945

[摘 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文章阐述了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调整、专业教师培养、校企协作开发教学项目、“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关 键 词]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王保华(1979-),男,河南太康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刘敬平(1975-),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开发;卢杉(1969-),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河南焦作454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28-01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而机械制造已发展到新阶段,在信息技术等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学科,已经基本形成新的概念和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产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顺势而为,及时加以调整.

一、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约为60万.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全国每年机械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50万人左右.可见,机械制造类人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有较大需求,培养高素质机械制造实用型技能人才是迫切的、必要的.

在技术快速更新的今天,制造行业迅猛发展,所需人才在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已经不再是只靠专业知识.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应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娴熟的工程经验,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效能性.现造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这类人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常用的读识图、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常用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还应掌握机械零件的检测与分析能力、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力等.同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情商的训练、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企业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增多,机械的英文说明书阅读能力也考验着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数量庞大,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造业对其最终需求,因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人才素质有较多的欠缺.(1)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差异较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联系不够紧密,校内学习的知识能力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岗位技能.同时,CAD/CAM、数字化制造等现造技术发展迅速,而学校对学生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比较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可是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情商、思想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毕业学生可能因轻浮自负经常跳槽,无法获得连续的长期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持续提高发展.(3)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而培养目标不准确.近几年,高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没有以工作任务与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行业企业参与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质量造成较大影响.(4)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中,具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教师不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的较少,师生比例相差显著,这样的教学队伍不能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5)校企合作机制不深入.良好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协作很多是表面上的,实质性、系统长期性的校企合作尚未全面建立.实习时学生大多做的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工作现实认识不深刻,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专业培养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最终需求.

1.依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与方案.由于现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更新,所以应适时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生产、管理人员一起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依据工作岗位结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现造行业的需求,并将适应性和先进性的人才质量观贯彻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以专业岗位调研为基础,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精英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探讨专业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以能力为本位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满足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2.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1)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加强建设专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技能人才,要坚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即可.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等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要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分析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设置,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可建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职业能力本位”或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本位”等多个专业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增强理论与实践一体,淡化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在增加实践课程数和学时的基础上,同时也应对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训学时进行增加.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实践课程技能的通用性,同时增加现造技术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岗位群内能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3.强化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以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或者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应能熟练传授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所以有必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制订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或进修,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对担任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搞好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等相关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

4.校企协作开发教学项目.紧跟企业生产与技术进步的趋势,探索开设极富工程实践色彩的机械制造类综合性课程设计、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性实验.开发的实验教学项目要有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一种务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强化与制造企业的实质性深度合作,实践教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也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技术怎么写作.

5.践行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培养,以校内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主,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知识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第二阶段为第三、第四学期,主要是职业技能培养,校外实训基地辅以校内实训基地,施行“任务载体”驱动模式,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第三阶段为第五学期,此阶段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前两个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依托,完成“任务载体”设计、加工、装配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或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际的生产任务,使岗位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国俊.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

[2]苏嘉玲.浅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3]吴明全,田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5).

[4]武,王彪.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0(8).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