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语文”两学科的整合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30 浏览:32843

摘 要:历史和语文同属人文学科,有许多相通之处,两学科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中有重大意义,如何对两学科进行整合呢?本文通过分析整合原因、实践及意义阐述了两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关 键 词:原因历史语文整合实践意义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一、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原因

历史和语文同属人文学科,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平常,这两者也经常相互杂揉在一起,历史经常以语言为载体来进行表达,语文经常以历史为背景材料.但这种简单的相交又有不足之处,过于偏重于某一方面,不能做到两者兼顾.在历史的表达上师生会过于注重史实和逻辑的正确与否,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生动传神;语文写作上,师生往往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和结构上的谋篇布局,忽略了历史的正确性和深度.再则,现实中各个学科还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历史方面,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常常敷衍了事;语文写作上,学生常常慨叹没有材料可用,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或是用一些老生常谈的过时材料.另外,教师的专业化使得他们在某方面精通而其他方面却知之甚少,这样使得学科孤立,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想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

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课――《璀璨的文学艺术》.本节课“千古吟咏的唐诗”部分通过对唐朝最有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的分析,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

[案例]《璀璨的文学艺术》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并布置理学过的唐诗.

师: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是什么时候?

生:开元盛世

师:唐诗的高峰也在盛唐时期.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有哪些人?

生: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杜甫等

师:(环节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拉力赛,必须背出题目、作者、内容,循环进行,以坚持到最后的为胜.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完成任务,比赛十分激烈)

师:下面有几幅画,每幅画都蕴含有诗句,请同学们以个人为单位猜猜画中有什么诗,也可对其加以分析(幻灯片打出)

生: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虽是高适赠别朋友的诗,但也写得豪放动人,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生: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

生: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山水诗,从中感受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一种浪漫迷人的环境,还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形成了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

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描写了古原上长势繁茂的野草,突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枯而又荣,不怕任何摧残,充满生机.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唐诗,但是事实上我们所了解的仅是冰山上的一角,仅《全唐诗》中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二千三百多人和诗作近五万首.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说:我认为一切好诗都被唐人做完了.(环节二)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唐诗如此繁荣呢?

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唐诗繁荣的原因.

师:唐朝诗歌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和杜甫.

(环节三)走进李白杜甫――欣赏李白杜甫诗歌中名句,体会李杜诗歌的特点,并思考:为什么二者的诗歌风格特点会有差异?

(出示幻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多么气势奔腾,荡人心魄的诗句啊!他的诗句真不像出自凡人之手,难怪贺知章初见李白时就惊呼其神仙下凡!因此后世称李白为诗仙.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名句?(学生跃跃欲试)

师:李白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千古绝唱很多,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师:《将进酒》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千树万树的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

师:李白的诗所描述的对象为什么能上天入地,非常豪放呢?从字里行间看出他生活在唐朝的什么时期?师:诗中看出李白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国力极度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可以说诗是历史的写照,文学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

师: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诗人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荒淫而造成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浪漫生活,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成为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

师:杜甫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的诗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被称为诗圣.


学生通过这节课中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中,用一种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巩固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难度适中.历史老师与语文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针对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作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能心中有数,难度不能太高.

2、不能偏离历史.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文与史的区别,

不能把这一课讲成唐诗欣赏课;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有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到历史与文学水融的整合.

三、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通过历史和语文学科整合实践,我发现历史教学适当融入文学元素,会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二期课改”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借用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材料题的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两学科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的因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