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万大学生毕业往哪销?是否遭遇“最难就业年”?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99 浏览:97222

核心提示:

还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又一批毕业生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每当这个时节,跟离愁别绪一起出现的就是就业问题.受经济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更趋复杂严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最高.面对如此形势,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将如何应对?即将走出校园的高校毕业生们将如何选择?699万的毕业生“销路”在哪?不仅是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

新闻回放篇

回放一:今年毕业大学生逼近700万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用工需求整体下降

杜玉波称,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

多个举措鼓励创业

针对此种形式,教育部要求落实“一把手”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怎么写作,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

部际合作促进就业

此外,教育部将与国资委、等合作,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达611万.2010年达630万,2011年达660万,2012年增至6807/.

(来源:《京华时报》郭莹文)

回放二:岗位少观望多大学生遭遇“最难就业年”?

辛辛苦苦跑了大半年,海投的简历记不清有多少,眼看今年上半年的就业高峰就要过去,手上却依然没有录用通知的消息.一边是就业岗位少,一边是观望者多,面对一降再降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

找了大半年未签约,“最难就业年”来了吗?

高飞龙是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找工作他曾多次往返于太原与晋中之间.“找工作跑了大半年,花费了不少钱,到现在也没有签下一个,找个合适的工作真是难.”高飞龙说,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拿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经历了多次打击,大家找工作的标准降得不能再低了.

“原来想着工资要3000元以上,地点不要离家太远,还得有较好的发展空间.”高飞龙说,“现在觉得工资能达到2500就不错了,地点无所谓,工作前景别令人看不到希望就行.”

太原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杜佳佳年前只拿到一个贵州某煤矿企业的录用通知.他是山西忻州人,父母不太同意他工作离家太远.他说:“能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再想离家近点实在不好找.”

杜佳佳学的是机械专业,该专业是太原理工大学较好的专业,就业状况一直比较好.“目前学校的直属本科就业率为32.34%,去年同期是48%,落差较大.原来文科就业相对较弱,机械、矿业、水利等优势专业就业不存在问题,今年也遇到了点困难.”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袁俊芳说.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工作岗位量少质低,大学生观望心态重

连续两天跑了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的春季招聘会,来自西北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刘建斌没有投出去一份简历.“招聘我们专业的都是一些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在这些公司上班工资低、压力大不说,主要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刘建斌说.

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质量和数量都有所降低.坐落在山西的某大型央企负责招聘的武先生说,公司去年招聘了700人,今年受国内经济状况影响,把招聘人员的数量缩减为500人.

然而,一些企业虽然提供了不少岗位,但待遇和发展空间很难令大学生满意.在山西大学的春季双选会上,国内某知名电器销售企业招聘大学生不限专业,对录用人员将提供什么样的岗位回答模糊,提供的全部待遇是2000元工资、外加400元的房补.

山西大学文学专业的马同学问清了招聘信息及待遇后,扭头就走了.他说:“在太原每月租房至少要800元吧,吃饭600元打不住,再算上话费、交通费等生活开销,以及与朋友偶尔聚聚餐,2400元的收入肯定不够花.工资低可以,但也得让我能生活自给吧.”

“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导致他们观望心态浓厚.”袁俊芳说.

此外,袁俊芳认为,大学生青睐大型国企,考研人数增加,也是造成今年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降低的重要原因.加强扶持理顺体制.好就业还需自身硬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太原理工大学加大了对家庭贫困、品学兼优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自今年3月底,该校向50名贫困毕业生发放了每人1000元的就业资助金.

“这些钱不多,但至少能解决贫困生来往于各地找工作的一些花费,如果能起到积极效果,学校考虑扩大覆盖范围和补助金额.”袁俊芳说.

袁俊芳表示,高校还要下大气力拓展就业市场,联系更多的用工单位,为毕业生接触大数量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平台.

“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都负责就业工作,但涉及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两张皮’.”袁俊芳建议,这两个部门应该理顺机制、整合资源,让大学生能从中受益.

山西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祥林表示,山西将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毕业生虽然不大可能一毕业就创业,但在学校进行创业培训很必要.”孙祥林说.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郭金来建议,大学生自己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被目前的形势吓得畏首畏尾,也不可过于急躁,而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努力找到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来源:新华网)

调查篇

调查一: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文科生成就业市场上“冷馒头”

本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却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让文科生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

“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

如果仅从名称上判断,文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法学,这些专业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且由于“学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让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其“情有独钟”.然而,4年之后的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却面临着“盛名难副”的尴尬处境.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读文科,也不该选这个专业.”上周,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场招聘会现场,等待入场的一名西安邮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女生向记者这样抱怨道.据她介绍,从去年9月初加入求职大军以来,她至少已投递了200多份简历,得到的回应却寥寥无几,班级其他同学的遭遇也与她大同小异.目前,整个班级达成就业意向的人数尚不足一半.当记者问到将来有何打算时,她急匆匆地加入到等待进场的长队中:“走一步看一步吧.”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文科生的处境则更显尴尬.在西北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位学法学的男生自嘲道:“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

西安市人才怎么写作中心副主任吴强介绍说,文科生就业难现象并非今年独有.近几年来文科专业就业率就一直低于理工科专业,在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文科生受冲击更为严重.

吴强表示,以西安地区为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29万人,文科生占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不到3成.在就业特点上,财会、管理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比理论性强的文史哲专业就业情况稍好,本科生就业情况优于研究生,男生优于女生,一类院校就业情况优于二三类院校同类专业.

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优势是根本原因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应届毕业生小刘对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时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同样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样付出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为何找工作的时候就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北京市某企业校园招聘负责人王经理向记者解答了这一疑问,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

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旭红认为,虽然文科生缺乏核心技术,但从积极层面看,文科生的就业范围较专业指向性更强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其实更为宽广.她建议说,要想更有竞争力,文科生应提高职业素质,做复合型人才,减少可替代性.同时,努力丰富自身的经历,学生干部、各类比赛和证书等都能使自己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转变自身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主动.

缓解文科生“就业难”需全局谋划合力应对

相关专家表示,解决文科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努力,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全局谋划,帮扶其实现就业.

记者了解到,西安交通大学通过采取每年专设一次文科类专场招聘会、在校期间加强就业教育、举办模拟招聘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友资源等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西安市人才怎么写作中心也以设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鼓励自主创业、组团赴外地推荐西安高校毕业生的办法,帮助文科生实现尽早就业.

教育专家表示,文科生“就业难”实质上折射的是文科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教育学者熊丙奇就曾撰文称,高校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远高于增设文科专业,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以各种名目开设各类文科专业以实现扩招,而教学质量、师资实力、专业环境等并无实质性提升.这样的怪现状导致文科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要想使文科生从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变成“香饽饽”,仍需要来自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共同推动.面对社会带来的这份尴尬的“见面礼”,不少文科生在采访过程中依然表现出一份淡定和乐观.他们表示,就业难不分文理科,拼的是真本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毕业生笑着说:“明年春天还会有很多机会,人生路还长,我们很有信心.”

(来源:新华网)

调查二:粤高校毕业生签约率目前仅3成就业形势严峻

2013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近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会上透露,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广东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仅30%,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就业形势较2008年更为严峻.

201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2.3万人,加上外省人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计超过65万高校毕业生来粤求职.201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5%.

罗伟其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形势不佳,社会需求减少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市场萎缩,企业招聘计划减少,中国外贸下行压力增大.而广东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增长缓慢.罗伟其说,2013年广东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去年减少了10%左右.

其次,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21万人到今年的4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11%,同时,外省人粤求职的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预计将达到20万以上,再加上往年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3年仍然有超过65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就业,就业形势较严峻.

罗伟其表示,毕业生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也长期存在,毕业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不愿到粤西北欠发达地区,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又很难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不受毕业生青睐.广东大量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销售、市场、、酒店业等怎么写作行业,而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将这些行业作为求职首选.

(来源:中国新闻网杨薇文)

政策篇

教育部反对就业歧视就业招聘严禁限定985、211高校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怎么写作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检测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通知》要求,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怎么写作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各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举办优质高效的招聘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各地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不断创新信息怎么写作方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怎么写作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来源:《工人日报》于忠宁文)

观察篇

经济放缓就业能否顶得住?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计算,同比增长7.7%.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下降了0.2%,低于市场8%的预期.面对全年新增就业900万目标的压力,特别是今年699万的大学毕业生,中国经济能否撑得住?

不会引发就业大幅放缓

在传统经济学里面,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带动120万人的就业.

“在经济转轨阶段,第二产业比较发达的时候,这个定律比较适用.但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人数和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会跟以往有较大不同.”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告诉记者,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长每降低一个百分点,不会导致那么多的失业人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享光曾做过一个测算,中国“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4,“十五”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

2012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7.8%,是进入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但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实现了当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联动不会是大起大落.”苏海南表示.

第三产业吸纳劳力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高于其他两个产业.“今年一季度300万新增就业的数字说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上增强,经济结构确实也在起变化.”苏海南表示,“要是按照四个季度平均算下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最终消费贡献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30.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货物和怎么写作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14.2%,拉动了1.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说,从结构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

重点在政策落实

“随着外贸订单的减少,农民工就业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苏海南还表示,特别是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一下比去年增加了19万人,这些都是今年面临的就业难题.

在促进就业上,国家和地方也出了不少措施,《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早在2011年底就已经发布,大学生就业、创业上也在多渠道拓展.“重点还是在抓好政策的落实.”苏海南建议,以前的支教、支边、大学生村官等政策还是要继续落实,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上,发挥好创业促就业的作用,真正落实政策,给他们提供更加公平的经营环境并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出口型企业,苏海南建议继续坚持外贸扶持政策,同时外向型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争取获得新的内需订单,使农民工保持原有的就业机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尹晓宇文)

探索篇

如何解决699万名大学生就业难题

在近日前召开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强调,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他同时指出,将通过落实就业政策、开辟毕业生就业新渠道、优化创业环境等举措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似乎是“老调”,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却让它每一年都有“重弹”的必要.记者近日专访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熊义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希望从一线就业工作、专业研究和教育观察三个角度分析――面对699万大学生就业,该如何实现逆市突围?

记者:699万大学毕业生,让就业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今年出现的新情况?

熊义志: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2009年以来最严峻的一年,这种紧张形势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加上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导致总体就业需求下降;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记者注:据教育部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其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三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存在;四是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其中,前两个因素是今年碰到的新形势,后两个问题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丁大建:可以从供与求及其匹配分析就业市场状况.从供给看,大学生就业难在我国若干年内将是常态,原因是前十多年里超常规的大规模扩招,使毕业生规模从2002年的140多万到2013年约700万,增速远大于经济增长;但从需求看,这会逐步缓解,尽管经济波动会有短期影响,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用人需求还在逐步扩大;再从匹配看,市场在逐步调整、适应这种供求紧张关系,加上政府和社会的就业促进工作,快速扩招带来的紧张局面也在逐步化解.另外,新情况是去年和今年是经济增长下行年,经济增速在下降,自然对大学生需求会有影响,劳动力市场总是跟着经济发展转的.

记者: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指出,毕业生就业中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两难现象.对此,有声音认为,这本质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性差的问题.您怎么看?

丁大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是,大学生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工供给短缺.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看,大学生需求会增加.但未来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培养结构需要调整,高校专业、层级的结构都要调整,“计划入口,市场出口”的模式必须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会调整的.

熊丙奇: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学生没有个性、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少学生只是有“大学生”的身份而已.在大扩招中,不少学校采取规模化办学路线,选择办学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这造成一些专业设置泛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人文、社科专业,高校的培养规模,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学生在报考时,就知道未来就业困难,可为了混一张文凭,却不得不选择报考这些院校、专业.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总体看来,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不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这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怎么写作业占GDP的比例并不高,而这正是吸收、容纳大学生最多的领域.

记者:解决这两难并存的问题,需要理顺哪些环节?

熊丙奇: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熊义志:首先,大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能够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其次,当前的条件下,确实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障碍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到更大范围就业.例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发展环境、工资待遇、家庭影响等等.我们需要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和机制.最后,我个人特别期待社会舆论对青年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更加宽容.社会各方面要真正关心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和激励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简单拿一些帽子去往大学毕业生身上扣.

记者: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您认为哪些是行之有效的,今年又有何亮点?

熊义志:仔细梳理过去的一些就业政策,像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西部怎么写作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状况.

记者:做好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您对政府、高校或者大学生自身有什么建议?

熊义志: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建立不同地域之间的就业联动和支援机制.第二,国有企业在支持大学生就业上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社会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启动和实施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青年人才储备和培养工程,保持和加大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力度.第四,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和怎么写作平台,对于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尽快建立“一对一,全覆盖”的辅导和怎么写作体系.最后,各高校要进一步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提升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的精细化水平和工作实效,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要早发现、早规划、早培训、早推荐,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丁大建:既然市场化,不如让市场说了算,学校、毕业生、企业(用人单位)都应适应市场.同时,高校培养机制也要根据市场进行相应改变.

(来源:《光明日报》邓晖文)

(本组稿件来源:新华教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