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自评与互评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6 浏览:20985

幼儿音乐教育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评价和与音乐活动有关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基本素质发展评价.二是坚持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其中包括对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评价.

音乐活动要发掘孩子的“个性”,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师评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想让孩子真正得到发展,变被动为主动,我觉得把评价权交给他们自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下放评价权,在观察、记录、实验中关注孩子的自评和互评.在实际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自然流露出对同伴和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虽然显得单薄,但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评价标准.


一、尊重评价主体,让主体自评

幼儿有权在音乐活动中评价自己,也有权评价他人.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让幼儿大胆地表达感受、了解自身、鼓励自己.

轶事记录:

小树和小精灵的音乐,孩子们已经熟悉了.此时,我要求大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小树生长的过程.孩子们一开始只会用扭动来表现.我看到戈XX做了个像种子从泥土中钻出的动作,慢慢抬高自己的身体.我也学着她的动作这样做了起来.她显得很得意,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了几句什么,我凑过去,听见她说:“你看,老师跟我学的,是我先做这个动作的.”旁边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她又说:“你看我是怎么做的,看好了.”然后表演的时候更卖劲了.

简单的一句话,并不是评价的全部,却代表了他那时那刻的真实感受,因此鼓励机制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的后期,就是教师对孩子特别个性表演的关注,让更多的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和表情来表现.他们体验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少了成人的意味,多了童趣和享受.

二、教师支持评价,让主体互评

打击乐活动一直是幼儿音乐活动中烦琐的活动,因为涉及孩子们相互的配合、节奏、音乐的性质、多种器乐的知识等,活动中对教师来讲更多的是引导他们投入,其次才是如何指挥好幼儿群体.教师对孩子的互评来讲,就成为了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失的环境支持者.

案例:《拔根芦柴花》是一堂要求孩子能够将节奏感明显表达出来的打击乐活动课.

在活动初期,孩子们并不能完全从单纯的音乐中体会音乐的性质和意义.我请孩子们边听节奏边拍手,从手耳配合中,大部分孩子都听出了3拍子的节奏.然后我分发圆舞板、碰铃和铃鼓,让孩子们看图谱练习配合.几次过后,我发现第一次碰铃的幼儿节奏感不够敏锐,但是第三组圆舞板的幼儿不仅能够将自己的部分演奏得清晰而且节奏感很强,还能提醒别组幼儿及时地演奏,让他们抓住音乐的节奏点.于是,我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乐器相互交换.我请孩子们自己来谈谈演奏过后的感受,刘XX说:“原来没换的时候,声音很吵,现在换了就很清楚.”我继续引导:“你们发现哪个组演奏得更好?”“碰铃的那组.”我请碰铃组的小朋友介绍演奏方法,随后,我又请各组之间换乐器演奏,再次互评.

互评的过程是轻松而又愉快.既不像以往的音乐活动不断练习而枯燥无味,又能让交流和评价穿插其中,给孩子充分自由的互评空间.

三、教师完善对主体的评价

幼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能达到自学成才的程度,尽管他们吸收养分的速度很快,但作为引导的教师而言,我们肩负的评价的方式还是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中,我时刻注意从心理需要的角度,评价幼儿的语言和行为.

案例:欣赏《茉莉花》

放完后,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首曲子.有一个孩子插了一句:“这是宋祖英阿姨唱的.”我马上意识到她可能听过,于是我问:“你在哪里听过?”她说在哥哥家的VCD里听过.忽然,后面有几个孩子争论起来,说:“《茉莉花》不是这样唱的.”我请她第二天带来那张不一样的碟,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果然节奏和演唱的方式都不一样.大家听得非常仔细,都愿意找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区别来,因此调动了活动的气氛.

通过评价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最独特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同伴的认可.教师虽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幼小衔接的紧密性加强,幼儿音乐评价的能力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能力,而且对拓展孩子的音乐视野,提高其自身的艺术修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