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阅读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2 浏览:18765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既是现代教学论在语文课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当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吸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

[关 键 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空白”阅读一是阅读文本的“空白”,是作品“实”的部分的延伸.即形象描绘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也就是唐代司空图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二是阅读意义的“空白”,即作品的言外之意.如司空图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皎然说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这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要求的读者要能超越文本之外去创造作者都不可能意料到的意义.清代恽恪在论述中国绘画的空白时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南宋周密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这“七分读”就是创造性地填补了“空白”,充分的说明了作品的价值更主要的体现在读者阅读的诠释和再创造活动中.

总之,学生通过双向阅读、对话阅读、意会阅读、空白阅读几种有效形式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