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95 浏览:155396

【摘 要】长期以来,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陈旧的观念;学生习作远离生活,内容空泛;教师忽视学生习作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个瓶颈.为此,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取自生活,生成课堂;关注细节,恰当引导;注重评改,以评促学.

【关 键 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加之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教师指导方法的急功近利,导致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个瓶颈.

一、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习作,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且要求无弹性,又显得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学生又偏偏达不到这一要求,就慢慢地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自然而然逐步产生了怕、厌、难的心理.于是教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扭转学生的兴趣,只好从多写多练下手,结果又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局面:日记天天有,心得课课有.一个学期下来,日记有百余篇,习作几十篇.习作就像一个幽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学生,不但没有使学生产生兴趣,相反却成为学生精神的负担.此外,习作训练中教师又不注意科学性,重复命题,重复训练,造成训练无序列.

2.学生习坐远离生活,内容空泛

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习作的内容、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素材都来自丰富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而学生习作就应该反映学生生活.事实上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体现中心、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而忽略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所以学生习作时一味追求成人化,文学化;其次,教师在头脑中歪曲简单地理解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一地要求死读作文书,更甚至要求背诵好作文,而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造成学生写作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作文书中看到或背到的老而陈旧的内容,更别说具有真实性了.所以习作教学还应从观察入手,走向生活,充分打开生活空间,使学生习作充分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气息.

3.教师忽视学生习作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习作时思路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所谓的指导的限制,被老师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这一“紧箍咒”严重的束缚住了,不能够大胆地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会放开思路,无拘无束,把要说的话讲够,也不能把胸中之意抒尽.因而,创新精神根本得不到体现.

二、解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的对策

1.取自生活,生成课堂

反思我们以往的习作教学,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导致学生习作“检测大空”的现象泛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要求教师明白,习作的源头活水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应该树立“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的思想.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论述,已经为我们如何处理好习作与生活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如何让学生抓住“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大家知道,学生习作,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对灵性的耳朵和一颗善感的心灵.因此,我们要努力打破“封闭、呆板”的习作教学模式,尽可能给孩子“松绑减压”,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亲近自然、观察生活.生活是泉,文章如溪,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清新集永、潺潺不断.

2.关注细节,恰当引导

指导小学生习作,应该尽量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当中撷取素材.引导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做到六动:动眼,用敏锐的眼睛洞察生活,让每一缕阳光闪动在学生的眼睛里;动耳,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世界的窃窃私语,让每一丝清风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动脑,在广阔的生活空间、知识空间和个性空间里,激活学生大脑中那些沉寂的、杂乱无章的信息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信息链;动口,先说后写,词语接龙、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即兴辩论等,让学生的口头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然后才动笔习作;动身,引导学生懂得形体语言扮演、表演,使作文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动手,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生活中的乐趣,这样就能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化作激扬的文字.

3.注重评改,以评促学

习作评改是整个习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学生习作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针对习作评改中长期存在的“缺少互动,教师包办,忽视学生自评自改能力培养”等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总要求,而且还确定了明确的阶段训练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表明,习作的评改要体现自主性、互动性,着力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自评自改、共同分享的兴趣和能力,使习作评改效率真正实现由“事倍功半”向“事半功倍”转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