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五年回溯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35 浏览:97395

[摘 要]文章结合“专接本”制度内涵,分析“专接本”的出台背景、工作流程及其三大特点,阐述“专接本”的基本内容,回顾了五年来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发展历程,归纳局限“专接本”更好发展的五个因素,并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做好“专接本”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 键 词]江苏高职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多样性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刘任熊(1978-),男,湖南隆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南京211168)何雅琴(198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计算机应用.(江苏常州213164)马悦(1986-),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自考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南京21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意愿、渠道及成本抽样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SSPITP356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51-02

让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自考本科段教育,在学制、课程等方面有机衔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以下简称“专接本”),是探索培养多样性技能人才的新途径.“专接本”制度使得众多有能力且愿意继续学习的在校高职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获取本科学历,拓宽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专接本”五年回顾

(一)“专接本”出台背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仅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江苏省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允许高职高专院校在籍全日制学生,全日制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即在不升格高职高专院校的前提下,给予大专学生在高职高专院校接收本科教育机会.

自考“专接本”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正在就读专科的学生再次提供了迈向更高发展目标的机会,同时减缓了社会继续教育的压力.“专接本”汇聚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势、高职教育高技能优势及自学考试教育灵活开放优势等三方优势,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进行创新,满足了专科学生在校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也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专接本”实施流程

“专接本”教育的实施流程是在基本完成专科段学习的前提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专科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起,全日制接受自考本科段教育,在两年“专接本”学制期内完成自考本科段学习,学习地点仍然在原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专接本”办学主体的高职高专院校,从本校及合作本科院校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承担“专接本”课程教学任务.省考委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按自学考试规定的要求,统一组织“专接本”工作的考试、命题、阅卷.具体操作时,命题教师、授课教师、阅卷教师三方人员分工互不交叉,以此来保证“专接本”教育的严肃性,确保“专接本”的教育质量.这种教育形式兼有高职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教育的特点,但在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与这三种教育形式又有所不同,是高职教育与自学考试的新办学增长点,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拓宽多样性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一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一直是“断头”教育,“专接本”允许学有余力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修完自考本科段课程,获取本科层次证书,拓宽了在校高职生提升学历层次的渠道,贯通高职、本科教育,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借“专接本”教育之便参与自学考试,培养了人才,锻炼了师资,激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主动性.本专科院校加强沟通友好合作合办“专接本”专业,相互借鉴对方优秀办学经验,拓宽多样性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盘活了各种闲置办学资源.

2.创新了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专接本”教育中,高职院校首次作为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自考工作,创新了高等教育自考制度,延伸了高职院校办学触角,丰富了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专接本”教育以国家考试为指挥棒,借助在校助学辅导,充分发挥个人自主学习和业余学习作用,能提高高职生理论水平,加强自考生的实践能力,增加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样性技能人才的适用度.高职学生利用四年时间获得专科和自考本科证书,提升学历层次,增加了就业砝码.

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借鉴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经验,“高配”学生管理力量,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网络,协同管理本科生与高职生,使之在校和谐共处共同成长;实行班主任领导下的班长负责及班干部协商制度,引导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积累职业素养;赋予高职院校“专接本”教学单位(也即二级院系)一定的自主权,从整体考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分配、教学激励机制等教学相关工作,使二级院系由单纯教学单位变为具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办学单位,推进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

(三)“专接本”五年实践概述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破局,试点开展“专接本”工作,经不断摸索,探索构建了一套科学的“专接本”工作模式.在四年试点工作前提下,于2008年制定《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苏教考[2008]14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准确定位“专接本”项目的性质和及其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地位,明确了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各市级考办、主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项目中的职责,颁布了实施细则和考核细则,核准经费收取标准及使用办法.根据《意见》及相关实施细则确立的工作模式,经在江苏省多年实践,被证实科学先进,并被广西、青海等多省、自治区借鉴.2004年,江苏省开始启动“专接本”试点工作.2008年,江苏省全面展开“专接本”工作.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数据,经过近5年的办学实践,体现“专接本”规模的主考院校、对接院校、在校人数三项指标值快速增长,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专接本”主考院校有27所,对接高职院校有76所,开设48个“专接本”专业,在校人数47209人(2008年为1000余人),其中在校生超过500人的专业有15个,南京财经大学开办的会计专业在校生人数达2257人.主考院校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2010年有2所高职院校对接该校“工程管理”专业,至2012年年底有10所高职院校对接该校的化学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3年对接人数分别为956人、1528人、2168人,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9.8%、41.9%.高职院校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8年,该校开办三个“专接本”招收65名“专接本”学生,而至2012年年底,该校开办审计学、秘书学、日语、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的8个“专接本”专业有在校生1200余名.

专接本学生与社会大自考学生按照相同的专业考试大纲,学习同样课程,利用同一份试卷进行考核,社会大自考学生平均通过率低于“专接本”学生平均通过率近20个百分点.实践证明,“专接本”工作受到本专科院校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对“专接本”工作的思考与展望

思考

1.办学定位不准,部分专业考试大纲实用性不强.“专接本”项目设计初衷即是想糅合高职教育的高技能性和本科教育的相对较高学历两大优势,培养多样性高技能人才.但“专接本”开考专业大多从社会大自考来,专业考试大纲体现学科特点较多,没有考虑到职业技能需求,部分开考专业考试大纲实用性不强,无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开考专业仍按本科序列的学科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在结构上与市场需求存有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深层原因是办学定位不准.

2.研究未成体系,理论支撑不够.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资料显示,目前关于“专接本”的理论研究成果量少,折映出社会对“专接本”的关注度不强.这固然和“专接本”本身是个新生事物有关,但也反映出从事“专接本”工作的人员没有把“专接本”工作当作事业在干,没有当作学科来研究.很多教育工作者从事“专接本”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没有规律可遵循.学术界没有对“专接本”的入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题库、考核方式、毕业、学生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聚焦研究,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来支撑实际工作.

3.后续创新乏力,内部变革慢于外部环境需求.随着“专接本”影响日盛,“专接本”办学规模日渐庞大,通过“专接本”项目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人数逐年递增,但“专接本”项目内部变革慢于外部环境需求,这些年来从制度到工作模式均未见变化.这必须引起“专接本”项目设计者、参与者及相关人员的重视,进一步加大“专接本”项目的后续发展和创新力度.

4.人为控制因素过浓,高职院校话语权不强.与社会大自考相比,“专接本”工作一直是在各级教育考试部门指导下由本专科学校协同开展,“专接本”项目可算是体制内项目,具有管理集权化和政府行政色彩等特点,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接受市场的考验.为提高“专接本”毕业人才的适用度,“专接本”教育应尽力褪去这两大特点,接受市场考验,加大高职院校在制订“专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考试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设计优化“专接本”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话语权.

5.专接本“入口”有限,“出口”受堵.现有的专接本项目只允许毕业年级的学生参加,“入口”有限,学习成绩优异的低年级学生无缘参与,部分经济暂时困难、对于“专接本”性质理解不清、对通过率有顾虑的学生专科毕业后也无缘参与.同时,“专接本”毕业学生“出口”受堵,就业面临诸多问题,如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受专科就业思想影响较深;在企事业没有广泛的宣传,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没概念;专接本毕业生不能与普通本科毕业生一样享受就业派遣和就业推荐权利等.

展望

1.学生层面.一是建立信心、形成自愿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梳理学生学习动机,了解学习目的,以此对学生进行分类,并进行不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学有所成”的学习信心,形成“学有所用”的学习态度,确立“学有所得”的学习预期,激励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自身因素,通过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是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期,处于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期,他们甚少或从未经历过生活不如意,往往具有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脆弱、成败多归咎于外因等性格特点.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行为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感,让学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提高、完善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应对社会中潜伏着的不同层次的危机,把责任认识转化为责任行为.

三是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加强自律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专接本”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缓解其学习压力.对于那些对所学知识确实感到有难度的同学,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困难成因所在,寻找、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不让一个学生因学习困难而放弃学业.

2.学校层面.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硬环境包括完善学校教室、图书、网络资源,生活娱乐设施教学设施硬件设备.软环境包括校领导必须要足够重视,对“专转本”的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专职班主任,加强校纪校风、班纪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试通过率.学校要选聘责任心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专接本”课程授课工作.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乐趣而乐学.学校要大力提倡老师推陈出新,开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对特殊学生采用因材施教.“专接本”教育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二是提高在校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历.学校要根据这两个出发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单独编班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对比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课程衔接过程中尽量避免内容重复.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既要兼顾教育对象高技能特点,又要考虑让这些学生在学术上达到本科水平.可为相关专业课程配置适当课时的实践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开发能力及创新能力.

3.社会层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在校求学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这个需求层次最具体的体现是毕业后能从事并胜任一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态度.因此,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公平有序、惜才用才、护才爱才的社会大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首先要准确定位“专接本”教育社会地位及社会作用.在社会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个最好切入点.学习型社会强化人力资源建设能力,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和组织不断成长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两个支撑点上.“专接本”教育可以定性为高职后教育,是自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要给予“专接本”学生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目前,“专接本”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尴尬.与全日制本科生比,“专接本”毕业生在具同样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具有大专生同等的高技能,但很多“专接本”毕业生在拿到学历学位后,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找工作并无明显优势.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全日制本科生.因此,很多尚未完成“专接本”教育的学生在了解到社会对其学历认可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专接本”学历无用想法,最后不认真学习甚至退学.相关机构应该强化对“专接本”项目的宣传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的接纳认可口径,对待“专接本”的学历,社会本身应该采取更客观宽容的态度,明确“专接本”毕业生的指导薪酬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李炎锋,杜修力,薛素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层面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自学考试“专接本”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2]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2(7).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