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中践行三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15 浏览:14013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合称,生命教育,就是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就是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就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在高中课中渗透“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构建教育和谐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一种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中践行三生教育,旨在教书育人,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在中学校园里的、故意伤害和自残现象呈上升态势.此时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有效引导.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珍爱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高中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高中语文课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1.在高中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的教育.

高中学生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老师要在高中语文课上进行各项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如在讲授《祝福》时告诉学生,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鲁迅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错一事,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祥林嫂正是属于第二种人,而且是补过无及而羞杀的.鲁迅老友许寿裳评论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掉祥林嫂.”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应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2.在高中语文课中渗透生存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通过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生存能力低下.但他因为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而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并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所以别里科夫的的生存能力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因而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要通过教育来获得有关自护知识和技能,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3.在高中语文课中渗透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时间管理,学会感恩,做生活的主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

如在讲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时,告诉学生弗罗姆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以“先验的人”为基础,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以学为范畴,剖析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关联.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外在矛盾和冲突,实质是“代表普遍的人”的个人与“代表少数的权威”的社会的冲突,是人权与特权的冲突,而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越发展,就越少自私性”,他的“生产性的力”要释放,“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之所以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与社会的内在的权威主义的总是相冲突,在于以往的社会“不健全”,所以他针对权威主义的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的学”.所谓人道主义的学,就是一套由人自己制定评判善恶标准的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以社会权威评判为标准,因为存在着“人性的固定法则和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即是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然而人性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单就“普遍的人”而言,“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还是人类的一个成员,个人代表着全人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因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由人自己定的,即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遵循了他自己的本性.所以,弗罗姆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都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并且在他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学理论,同时扩大了“异化”的概念.事实上,作为一种企图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弗罗姆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现代乌托邦.

弗氏的理论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所洞察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他所强调的可能正是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在西方,弗罗姆是孤独的呐喊者;在中国,或许他能找到知音.愿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弗罗姆.

4.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三生教育的生动展开

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正确引领,进行理想与责任的教育,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重教育形式.畅想生命,生存是一种选择,热爱生命,生存是一种智慧.通过角色扮演,双歧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三生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懂生命,在活动中理解生存,在活动中学会生活.

此外,结合三生教育的内容,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书籍和电影,让孩子在广泛的阅读中品味生命、生存和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和生存观.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营造“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浓厚氛围,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成为该角色所需达到的道德境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