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想象力与行动力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89 浏览:69267

摘 要:本文由心理学与内卷化问题切入讨论,提出心理学应该具备想象力与行动力.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视野.行动力则需要树立相应的观念,面向社区、生活与人民群众.知行合一或许是可能的选择.

关 键 词:内卷化;想象力;行动力;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1-0019-04

1.心理学与内卷化

“心理学与内卷化”这个标题,是由“内卷化”一词生发出来的.内卷化(Involution)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在其所著《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Involu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吉尔兹来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开展田野调查,当地静谧的田园风光令人心动.如果是一位旅游者,很可能会沉醉其中,但吉尔兹作为一个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从静谧中读出了静止,并用内卷化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

内卷化也译为“过密化”,指的是“向内的精致化”,缺乏突变式发展,只有渐进式增长,是某个层次上的自我重复.这个词汇,很快被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西方汉学家,就曾用这个词汇描述中国历史上某些阶段的发展状况.与汉唐的恢宏气象相比,宋明的内在精致似乎就是内卷化的表现.

这类感受其实前人也有,只不过没有用内卷化这个词称呼罢了.鲁迅曾写有《看镜有感》一篇短文,其中谈到: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等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鲁迅全集》,2005,p,209)

用内卷化的概念来看心理学,是不是也有此类现象?现在心理学的仪器设备越来越高端、研究课题越来越精细、综述数据越来越好看,但是在很多时候只是某个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心理学关注的话题与国计民生颇有些距离,与其它学科领域也没有多少交集,其状态也许可用“自娱自乐”来形容(钟年,彭凯平,2010,pp,2-3).或许不仅仅是心理学,现在许多学科都有类似内卷化的现象.

曾有人用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男孩的一段经典对话作为内卷化的例子.记者问:“为什么要放羊?”放羊的男孩回答:“为了卖钱.”问:“卖钱做什么?”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做什么呢?”答:“生孩子.”问:“生孩子为什么?”答:“放羊.”

我们试着把这段话改造一下.如果有人问心理学家(也许还包括其它学科的专家):“为什么要做科研?”心理学家回答:“为了发论文啊.”问:“发论文做什么?”答:“当教授.”问:“当教授做什么呢?”答:“就有钱写仪器啊.”问:“写仪器为什么?”答:“可以做更多科研、发更多论文.”这是不是某种形式的内卷化呢?2想象力

想象力的话题受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harlesWrightMills)的启发.米尔斯在1959年出版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该书现在是社会学系师生的必读书.书中米尔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了批判性反思,指出研究中的各种偏向,也发出了对未来的召唤.米尔斯写道:

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2001,p,3).

借用米尔斯的说法和思路,对照目前的心理学,其想象力如何呢?记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有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费先生,对他带有江苏吴江口音的普通话还听不太习惯,但先生开场的话我听懂了.费先生开口称心理学是“大哥”,说社会学是“小弟”,因为那时心理学还有些队伍,而费先生受命恢复社会学时却发现自己是“光杆司令”.不过三十来年的光景,如今“小弟”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早超过了“大哥”,究其原委,恐怕恰与想象力不无关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某年新年,费孝通先生询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问他们在想些什么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做了回答.费先生听后说:“你们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啊!你们想的都是地上的事情,我现在想的是天上的事情.”初听此言,或许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熟悉费先生的人知道,他讲的正是学者应该具有的想象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费先生回家乡调研,就写出《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1984)这样的作品,当今城镇化问题的提出,让人不得不佩服费先生三十年前的远见卓识.

回到心理学,其想象力可以从哪里来?也许相邻学科可助一臂之力.

我们可以提到人类学.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的学问.世界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各个族群的文化,都能进入人类学研究者的视域.人类学提示的是多样性,尤其是文化的多样性.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fieldwork),用民族志(eth-nography)向人们展示这多样性.人类的自我认识是很难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让我们获得自知之明.人类学家曾写出《人镜》这样的书,指出不同的文化就像一面面镜子,将人类的完整形貌呈现出来.空间感的获得能让人有宽广的视野,这当然有助于提升想象力.

还可以提到历史学.如果说人类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的学问,则历史学就是一门研究时间的学问.历史也是镜鉴,中国人应该更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的前辈编写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大书.好多事情在当时是难以看清的,因为现场往往是混乱的.历史学家倡导“长时段”,由此获得的时间感可让人有长远的眼光,这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不得不承认,心理学是一门较为缺乏时间感的学科,我们有发展心理学,但那仅仅是针对个体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而言.学好任何一门学科,三门课是最基本的:概论、历史、方法.但在如今的心理学系,心理学史的课程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大部分心理系是没有心理学史专任老师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国,有浩如烟海的传承典籍,由于心理学界缺乏相应的人才而未能善加利用.最后要提到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相对于具体学科是一门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哲学家告诉我们,哲学的功能起码体现在四个方面(童鹰,2005,pp,24-32):世界图景的建构与导向、价值规范的建构与导向、思维范式的建构与导向、形上境界的建构与导向.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任务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他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个境界(冯友兰,1985,pp,389-391).不难看出,境界的不同,想象力当然不在一个水平上.

心理学的前辈还是有一些想象力的.例如詹姆斯(W.James),例如弗洛伊德(S.Freud),包括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Wundt).冯特借鉴生理学方法用实验来研究人类的基础心理活动,奠定了心理学主流发展方向,但他晚年却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撰写了厚达十卷的《民族心理学》,讨论了更宏阔的人类心理话题,为日后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开辟了空间.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也曾在1948年出版一本长篇小说《沃尔登第二(WMdenTwo)》,描述了一个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乌托邦社会(J.A.舍伦伯格,1987,pp,99-100).这本书出版后即一纸风行,为斯金纳赢得大量读者,也让他在美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家.

3.行动力

南宋大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用这首诗告诉他的孩子,行动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动力涉及观念、能力、品质,应当承认,心理学是有行动力的.在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着难以尽数的分支.心理学中曾有机能(功能)主义,所谓机能、功能,就是用处,就是讲应用.心理学中也有行动理论,例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行动论.勒温从来不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他的口头禅是:“没有比好的理论更实际的了.”(J.A.舍伦伯格,1987,p.70)“终其一牛,勒温始终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戴维霍瑟萨尔,2011,p.204)其实,不仅仅是心理学,整个科学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美好.

然而,心理学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心理学的应用渗透到许多领域,这些领域也有其它学科的应用实践,很多时候,心理学的影响力不见得更大.例如,在管理领域、教育领域、沟通领域、社区领域等,心理学的作用似乎不如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即便是在心理学内部,应用实践的价值也常常受到质疑.我国有不同的心理学组织,每年会有不同的心理学会议,有偏向应用方面的,有较为远离应用方面的,这两方而很少声气相通、彼此闻问.于是,我们知行有分殊,人员也有分隔,不同的人马“大路朝天你我各走一边”.这种状况,一方面不利于心理学界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心理学的长足发展.

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各自以专家内行自居,相互看不上对方.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看不起人民群众.以心理学中的智力研究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心理学家、智力三元论的创始人斯腾伯格(R.J.Sternberg)曾调查140位智力研究者和476位行外人士(普通大众),看他们对智力概念的意见.行外人的意见有与心理学家符合的,同时也有差异.例如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按顺序包括语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用能力;行外人认为智力按顺序包括涉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语文能力、社会能力.“尤其引起心理学家特别注意的是,行外人所表示的某些不同于心理学专家的看法中,居然是智力理论中最新也最进步的观念.”(张春兴,2005,p,299)

又如幸福.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幸福问题成了学术界的新宠,幸福书、幸福课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幸福也成了政客的热门词,在政府主导的幸福风潮巾,各个地区、各行各业也都以幸福为标榜.2013年国庆前后CCTV记者关于“你幸福吗”的采访,更改变了人们问候语的方式――以前人们见面问“吃了吗”,现在见面问“你幸福吗”.热捧者称幸福是我们时代的新鲜话题,但不要忘记,在民间,老百姓一直没有忘记幸福,绵延千百年的许多习俗(例如在门上贴“福”字)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科越发达,意味着学科的责任越大.正如人的心理难以纯粹一样,心理学家亦非与世隔绝.科学讲求中立,但科学家是有感情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D.Myers)在他那本流行极广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专门提到社会心理学应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戴维迈尔斯,2006,前言)所以,心理学可以有温度,也应该有温度!

最近一个世纪里,许多学科有过转向,例如哲学转向.心理学可以有转向吗?我们认为也可以有.心理学可以面向社区,发展社区的心理学;心理学可以面向生活,发展生活的心理学;心理学可以面向民众,发展民众的心理学.2008年5月,当我们几位同道发起建立“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时,我提出过“迈向人民的心理学”(钟年,2010),就是对心理学的这种期许.一门学科,应该不沉溺于自我小利而放眼于人民大义.胸怀博大了,天地自会宽阔.行动起来,当你去关切人民,人民就会关切你.

4.抬头与埋头

有句老话,叫做“不能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所以,要想车前行并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埋头抬头都是必须的,而南辕北辙的寓言传递的道理,讲的是很多时候抬头尤为关键.当代还有句广告语:“心动不如行动.”说的是心动与行动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行动,那“心动”也就自动了.其实,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无论是抬头与埋头,还是心动与行动,都不必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

上述问题,可以看成是知和行的问题.中国人曾倡导“知行合一”的观念.王阳明最早提出知行合一,其言论见其弟子记录整理的《传习录》.依他的想法,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被称为“全能大儒”,盖因其在知行两方面皆建树卓著、人所不及.

近代以来,面对“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在知行方面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有益探索.的《实践论》人所熟知,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选集》,1991,p.282).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梁漱溟先生,同样推重实践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发展着他的思想.费孝通先生一辈子重视到实际中调查研究,他认为“志在富民”是其终生追求,他曾将自己晚年的文集命名为《行行重行行》(费孝通,1992).费先生对自己从事的学科的认识是这样的:

这门学科的目的等应当是使广大人民对自己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知识,能按照客观存在的社会来安排他们的集体生活,去实现他们不断发展的主观愿望.(费孝通,1980)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言谈,善于行动.”我们这里讨论心理学的想象力与行动力,都是人类智慧的果实.宋代大儒朱熹写过一首颇富哲理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用“天光云影”比拟想象力、“源头活水”比拟行动力,那我们心理学这“半亩方塘”,既需要“天光云影”,也需要“源头活水”,方能生机勃勃、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