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生态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06 浏览:154159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多年,一直想把自己有关地理课堂生态建设的心得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搞好初中地理课堂生态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时事新闻里捕捉地理教学信息.

实际上许多时事新闻都包含着地理信息,我们只要把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拿到课堂上,把地理信息提取出来,就可以自然地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强调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可谓一举两得.


2从历史事件里捕捉地理教学信息.

同样,历史事件也包含着地理信息,我们把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战役、故事、人物等拿到课堂上,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交叉学科的联系

语文、历史、数学都是地理的交叉学科,在语文、历史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地理知识,而数学知识又常常在地理学习中被用到.如果学不好地理,就会影响到对语文、历史的学习,而学不好数学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的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科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注重交叉学科的联系.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生动起来

在讲“黄河”的内容时,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和平面的,学生面对的只是枯燥的数字和概念,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和全面的印象,更不要说感受到母亲河的雄伟壮阔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观了黄委会的有关黄河的模型,一下子有了教学灵感:何不让学生们也来参观一下呢?让他们对黄河有一个立体、生动的印象,这样一定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后来,经过和黄委会有关部门的磋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我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了“模型黄河”的两个试验厅.

虽然学生们事先已经知道了要参观的内容,可是当进入到“模型黄河”试验厅以后,还是忍不住发出了一阵阵惊呼声,他们没有想到仅仅是一段黄河的缩微模型,就能如此壮观.沿着模型的参观通道走下来,学生们看到了黄河的走向、河上的大桥、河边的水利工程、滩涂上的一个个村庄.学生们在近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一边细数着一个个地名、大桥、险工,一边热烈提问着、议论着、赞叹着.这次参观激发出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激发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回到课堂上以后,黄河的泥沙淤积、黄河为什么是地上悬河等问题,已经不再是空洞的文字了.我还针对黄河中游多泥沙的原因及治理这个难点,通过提出问题:“黄河的泥沙来自何处”、“检测如你是水利专家,你会怎样治理黄河”,让学生写出自己对黄河的治理方法和看法.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学生不仅有了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旁征博引,我们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交叉学科知识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学习的原动力.至此,学生和教师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初中地理课堂生态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就是:

(1)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在充满尊重、关怀、、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以使他们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才是生态化的课堂,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2)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以“独学、对学、群学”三种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要想实现质的飞跃,教师就得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教材为“学材”,把单纯知识传授的课堂打造成知识传授、能力和情感培养并举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则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由单纯地依赖教师发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