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的偏离:关于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困境的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49 浏览:24838

相比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而言,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是最为复杂、最为繁难的.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这个特征,不仅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着,研究者们的实证研究也已多次证实.“我国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究竟是怎样实施的?”“如何真正提高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如何真正提升我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实地考察,获取了比较丰富且翔实的量化与质化研究数据.并由此形成了关于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与革新的多项研究结论.其中,与前面《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述内容密切相关的有两项:其一,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别及其特点;其二,两类基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所共同存在的偏差.

在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多次观察、反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方式等,将当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别: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所谓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生成于既定的课程规划.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社会教育活动;所谓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社会教育活动.在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聚焦于幼儿个别化的社会性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多侧重于幼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养成以及社会性情绪情感的识别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社会文化的传递方面.活动目标多倾向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习得.

从逻辑上说.有了这两种教育活动作为支撑,幼儿园社会教育不仅有众多的教育契机,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资源.因而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理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理应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与教师的访谈、对幼儿具体社会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评估,我们注意到:即便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很关注社会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很努力地在实施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但结果总是显示出极为明显的“高投入、低收效”的尴尬状况,与教师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堪忧,远远达不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设定的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细报告).

这种教育实践与教育效果间的背离,不仅令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陷于困境,也使得教育者感到无比困惑.究其根源,我们除了可以归因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递,轻视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社会整体氛围.归因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所形成的教育合力不足,归因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僵化、滞后,归因于人类个体社会性发展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提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的视角确实很不相同.

基于我们所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类别划分,《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即是一个典型的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活动设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国庆节前夕);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完整的计划与细致的准备;活动归属于“传递社会文化”的主题,围绕“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而展开,借助于结构化的仪式与多种游戏,从认知与情感双重通道入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活动是幼儿园秋季学期中的一件大事,每年为了这项大约为期一周的活动,教师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活动整体设计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再到活动所需资源的选取,处处可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巨大付出.然而,研究者把摄像机定位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之所看”、让幼儿以画画的方式及时表达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科学”“看上去很精致”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视野与感受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拥挤的、混乱的、茫然的、无所事事的;尽管幼儿也体验到了关于“国旗升起来”的新鲜,并且从“吃蛋糕”“拍照”“呼口号”“游行”中找到了乐趣,但又不免陷入关于“谁是祖国妈妈”的疑惑与猜测之中等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足以让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们感到尴尬、困窘,甚至懊恼与灰心:在经历了一个如此周到细致、立意高远的爱国主义集体教育活动后,幼儿记忆中留存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竟然是吃与玩!而这恰恰是幼儿关于这一活动最为真实的理解与表达.也许幼儿确实会因为这项活动而在有关国庆节的社会认知方面有所长进,但是相比于教师们的付出而言,足以让我们由此体会到什么叫“得不偿失”.

对照文中的活动设计,反复分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我们看到教师在竭力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很难找出教师在当时有任何行为上的失误.但是,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仔细分析幼儿的真实“收获”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作者所判定的那样,自活动设计之初,教师所选取的视角便牢牢地圈定在了成人自己这一边,虽然他们也会在一些维度上关注到幼儿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生活经验,比如“过生日要有生日蛋糕”“以拟人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义”(参照文中幼儿的对话我们知道,“祖国妈妈”的比喻实际上让幼儿产生了认知与理解上的冲突),等等,但仍然主要是围绕着成人的视角在设立他们以为对幼儿最为适宜的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带到了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单方面地认为这项方案足以担当起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不曾预想到,因为成人的视角与幼儿的视角不同.所以很难从幼儿身上看到与这份活动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效果.

其实,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不论是采取专门化、断点式的教育活动还是随机性、弥散式的教育活动,教育效果都会因为教师与幼儿视角的不同而偏离教师的预期.这从师幼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故意的.成人与幼儿各自所处的社会性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视角的不同.教师虽然都曾经是幼儿,都曾经对幼儿的视角极为熟悉,虽然在职前职后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关于“如何理解幼儿”的职业训练,虽然也在努力地让自己从幼儿的视角与立场去想、去看,但最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幼儿的视角.按照自己认为好的、对幼儿却并非适宜的方式来实施社会教育活动.


从师幼互动的角度来看,尽管这种“不知不觉的偏离”的主导者在教师一方,但是若想让教师为此作出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与成人间的差异,关注幼儿个体间的差异,与幼儿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各地各类幼儿园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行动研究(具体情况可参见2002年至今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但是类似于《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中听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在当下的幼儿园中仍屡见不鲜.

究竟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师费大力、孩子微获益”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困境,是我们课题组目前正在着力探究的问题.在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有两个方向正在日渐清晰、稳定:其一,将社会教育真正植根于幼儿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新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其二,寻求教师与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共同成长(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两个方向的思考具体到对《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教育活动的分析.或许可以提醒我们:接纳幼儿关于活动过后的全部表达,站在幼儿的立场对每一种表达进行客观而细致的分析,从中把握幼儿真实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增补、删减原有的活动设计,降低对原有教育效果的预期,进而使得教师即便处于“不知不觉的偏离”状态中也能真正帮到幼儿和自己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