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加强教育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61 浏览:73031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影响校园稳定的同时也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除其他心理、安全意识弱、学校管理等因素之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造成高校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从而降低高校校园的安全事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教育

一、简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学校注重学生学习忽略法制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从道德上教育青少年,而轻视法律教育.如今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大小城市或是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学校的选拔机制将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标准.甚至学校会认为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学习法律知识,没有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既是避免学生触犯法律的需要,也是学生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需求.此外,学校的一些不遵纪守法的行为(如违法招生、乱收费、随意侵犯学生的权利、学生触犯法律私自处理等一些现象)起着反面教材的作用,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2.大学开始进行法治教育起点晚

目前,我国到大学才开始专门开课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大学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会涉及到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但内容简单肤浅.只有大学才开设"法律基础"课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知中学生已经能够承当一些法律责任了,应该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此外,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最强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法治教育是最好的时期,大学才开始进行法治教育起点晚.

3.仅学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学生获取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学校教育,还来源于家庭和社会教育.但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几乎是学校在实施.家庭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子女的法制教育;社会对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甚至有时家庭和社会教育在从反面进行教育.社会上频繁的出现违法乱纪行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健康电视电影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法律意识的现象.如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古惑仔》很受青少年喜欢,很多学生把电影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演绎,认老大组织帮派,打架斗殴.受古惑仔类影片影响哈尔滨16岁少年竟连杀两人.[1]家长实施家庭暴力、随便侵犯孩子隐私权等一些违法行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缺乏合力,不能将法治教育有机结合.法律意识培养仅靠学校,而家庭和社会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4.大学法治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高校法律意识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有效性,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时安排方面,除法律专业的学生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不能系统进行普法教育.教材内容简单且版式老,一味的侧重基础性和常识性知识,而且知识点讲解过于简单,与大学生的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匹配,达不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大学生大都只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程不予以重视,只是应付考试拿学分,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制观念淡薄.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建议

学校应该注重法治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第一源头,法律意识培养也不例外.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是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此外,学校在日常管理行为中也应注重合法合理性,在整个校园营造出法治的氛围.即学校不乱收费、按照既定程序招生、按照法律校规管理学生、尊重学生隐私权等,实行法治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同时接受学生的监督,学生表达不满有申诉和反映途径,学校有不合法、不合理的制度行为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从中学开始进行法治教育

从保护中学生避免因不懂法走上犯罪之路以及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来看,中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研究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继续将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阶段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将一些基础法律知识编写进思想政治课程(如民法、刑法中的一些常用常见的知识编入教材),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自习课或是被其他科老师占用现象,充分利用这块法治教育的阵地.

3、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三维结构法治教育模式

前面已经谈到,法律意识培养仅靠学校,而家庭和社会未尽到自己的义务,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因此,法治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律文化环境相互配合的大系统.[2]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制度层面上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教育网络和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各尽其责,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协调一致的三维结构模式,才会取得合成的教育效果.学生家长思想上要从小给孩子灌输法治观念;从行为上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棒打出孝子、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等行为,家庭法治教育要从小从细节做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及观念的行为也很重要,但社会层面的法治教育很复杂,需要国家及社会上每个成员的参与.本文认为对于每个成员来说自身不违法乱纪就是对社会法制教育最大的贡献.国家层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如是否应该限制一些伤风败俗,影响青少年法治观念、价值观念等健康成长的影视、文字作品公开放映出版,并禁止在网路上传播.此外,将大学生触犯法律率较高的案例拍摄成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及网络进行教育,法制教育片的拍摄内容不要过于死板和僵硬,应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将法律基础知识及青少年易触犯的事件融入到影片中;或是在开发一款游戏,在游戏情节中融入法律知识,让青少年在看影片、网游戏过程中接受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改进高校法治教育模式

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的"法律基础"课,应增加学时(至少安排两学期的教学时间).同时,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改变单向灌输且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技能,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还可以采取模拟教学、范例式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