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理性思维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0 浏览:9630

【关 键 词】小学数学理性思维

理解实践审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6-01

不少数学知识的教学基于发现和猜测,但数学教学不能过分依赖规律的猜测和发现,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理性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提供给学生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理性思考基于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之中.在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对于其采用何种思维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第一要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尝理性思维的甜蜜,感知理性之美.

如,在教学“5只猫5天抓了5只老鼠,()只猫100天抓了100只老鼠?”这样一道题时,大部分学生(包括不少教师)在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题目时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5只猫5天抓了5只老鼠”,那不就是“100只猫100天抓100只老鼠”吗?但是当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5只猫5天抓了5只老鼠”可以理解为“1只猫1天抓1只老鼠”吗?显然不能.我们很熟悉这样的连除应用题,5÷5÷5才能求出1只猫1天抓到的老鼠数量,那么1只猫100天就能抓到20只老鼠,要想抓到100只老鼠,还是需要5只猫,这样的计算就是很好的数学语言,帮助我们给出了最终的解答.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渗透整体思想:将5只猫看成一个团队,5天抓5只老鼠,1天就能抓1只老鼠,100天就能抓100只老鼠.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学生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唯有理解方能避免盲从,才能推动理性思考的发展.

二、理性思考基于实践

发展理性思考还应该多尝试多实践,多用数据说话、多用事实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很多时候学生的非理性是由于思维定势所引起的,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破除固有思维模式,由“实践”出“真知”.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周长720米的湖面四周每隔6米种一棵树,杨树和柳树间隔排列,每两颗杨树间种着1棵柳树,求杨树和柳树各种了多少棵?”以下为此环节的教学过程:


师: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发现典型做法)

学生交流

①720÷6等于120(棵)②720÷6等于120(棵)

120÷3等于40(棵)120÷2等于60(棵)

40×2等于80(棵)

师:我们看看这几位同学算法中720÷6等于120(棵)求的是什么?

生:用720米除以6米算的是湖面周长总共被分成120段,而根据封闭图形的排列规律,树的棵数等于段数,所以一共种了120棵树.

师:那么他们的做法怎么不同了呢?你支持谁?

(争论过程略)

师:现在大家对每两棵杨树间种1棵柳树有所争论,下面大家画图试一试.

生展示图

师:看图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1幅图画得太少了,看不出两种树之间的关系.

生:杨树和柳树一样多.所以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于题中情境无法通过表象建立模型,引发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探求规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杨树与柳树棵数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实践也是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基础.

三、理性思考基于审慎

学生对待模糊的未知问题,不能盲从,不能简单猜测,而应当持有审慎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开展,有利于理性思考的推进.教师在课上可以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态度和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爸爸每工作4天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3天休息1天,7月31号他们都休息了.那么下一次爸爸妈妈一起休息是哪一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容易忽视题中隐含的休息规律,根据经验就去找4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面对这样一个状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去画出爸爸妈妈各自休息的日期,去体会每几天休息1天与工作几天休息一天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考中会发现被题中的4天和3天干扰了,真正要找的是5天和4天的最小公倍数,继而得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学生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型时一定能引起重视,至少会产生“警觉”,有了相对审慎的态度.

总之,在小学这个思维能力、习惯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共同为理性思维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