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68 浏览:32540

【摘 要】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 键 词】基础;教;课程;改革;特点

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elementary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

HuangCaihong

【Abstract】Inrecentyears,promotingqualityeducation,activelyimplementtheparty'seducationalpolicy,thefundamentaltaskofdeepeningeducationalreform,putinfrontofthevastmajorityofeducationalworkersandeventhewholesociety.Intryingtoexplorehowtofirmlyandeffectivelytopromotequalityeducationintheprocessofimplementing,curriculumreformwasunequivocallyrefertothepromotionofquality-orientededucationtoachievebreakthroughprogressinkeypositions.Thisisbecause,thecourseembodiestheeducationalthinkingandeducationalconcepts;Blueprintfortheconstructionofthecourseistoimplementtrainingobjectives;Courseistoanizethemainbasisoftheeducationalandteachingactivities.Fromhere,thecurriculumreformhasbeeacoreelementofbasiceducationasawhole.

【Keywords】Base;Toteach;Courses;Reform;Features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阅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治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1.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非凡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熟悉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重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续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2、自主性和互动性

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爱好.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

《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制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有关的管理,评价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实验阶段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培训中心在进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参训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多加思考.要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力争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