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2 浏览:7601

[摘 要]大学生诚信缺失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文章阐述了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诚信教育方法不得当,诚信教育内容匮乏、空洞等,并提出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提高诚信教育实效;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加强诚信教育针对性等途径.

[关 键 词]德育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高姗姗(1981-),女,天津人,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65-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难题.在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其中第六条强调的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道德建设;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新加坡记者提问时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将诚信缺失和分配不公、贪污腐败问题并列,可见诚信问题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其诚信品格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也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也不容乐观,诚信缺失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活动中,主要是考试和论文抄袭.当前大学生考试现象屡禁不止,方式和手段,可谓花样翻新.经济活动中,包括拖欠学费、骗取困难补助等.如个别学生通过提供一些虚检测的经济困难证明材料,获取困难补助.高消费群体也在高校逐年增加,脱离自身经济实力去消费的后果往往是欺骗父母、贷款消费后无法按时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的产生.社会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在求职择业时,费劲心思制造虚检测履历,通过购写检测的证书、奖状、科研成果等来夸大自己的能力.就业后又随意毁约,频繁跳槽,趋利忘义,不仅浪费了招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给毕业生的整体信誉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不诚信行为也与日俱增.

在大学时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需先立德,这也是高校强调德育工作之原因所在.而“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都要动摇;失去诚信,一切道德将不再成为道德”.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当代大学生成材、立业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背景下,尤其应把诚信教育摆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诚信缺失现象,提高高校德育实效,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诚信品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可否认,社会大环境是诱发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家庭教育的不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高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其任务是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尤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对严重的道德滑坡问题,诚信教育更应摆在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目前高校诚信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成为导致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

1.诚信教育方法不得当.重教轻育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三个因素.“因为道德的认知可以通过讲授获得,道德的一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但是道德的情操就必须靠养成,靠融合式的教育方式.”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大多只重视认知因素,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教的方式,更多的是注重对道德理论的掌握,最终通过考试来检验,而忽视了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转化.这样的教育方式体现在诚信教育中,就会导致诚信认识与诚信行为相脱节.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大学生在诚信活动中采用双重标准,他们往往具有诚信认识,认为应该讲诚信,并强烈反对校园内外的各种不诚信行为,但在具体实践中,却背道而驰.

2.诚信教育内容匮乏、空洞.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有一套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诚信价值、诚信公德规范等.但是,受封建社会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当前许多就业单位更多强调专业素质,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偏重于专业知识,导致许多高智商低素质畸形“人才”的产生.并且高校并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诚信教育,而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来开展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教育、党性教育、政治教育居多,基础的道德素质教育较少,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更少,而且内容空泛,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但高校的相应教育内容却显得教条和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正确地引导,达不到教育效果.

3.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道德约束,更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一套完备的诚信管理体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监督、评估和奖惩学生的诚信行为.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是评估标准不够细化,导致档案千篇一律,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面貌;有些高校制定了奖惩学生诚信行为的规章条例,但只是走形式,执行力缺乏,形同虚设,使失信者有机可乘;再有,高校普遍存在着失信成本过低的问题.即失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和严厉的制裁,或是力度不够,甚至可以从失信中捞到好处,而守信者也没有得到回报和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必然导致诚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4.教育者自身缺乏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榜样的力量,说明身教比言教更加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学生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榜样,若想培养出具有诚信品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讲诚信.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普遍受到冲击,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教师的诚信状况也堪忧.学术查重是当前教师诚信失范的一个突出表现,为了评职称不惜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仁义礼智信讲得头头是道,在生活中却虚与委蛇不能身体力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带班级的就业率,提高自己业绩,对毕业生推荐表的虚检测包装,不仅没有制止,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甚至还有些教师难以抵制金钱的诱惑,违背教师起码道德,接受学生贿赂,向学生泄露考题,在入党、评优、评先进等活动中暗箱操作,这实际上是逼着学生不讲诚信.教育者自身不讲诚信,不仅损害了教师形象,而且使其教育大打折扣,并产生了反面的“榜样”力量.

三、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在实施德育创新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塑造大学生诚信品德、形成诚信校园环境的有效途径,这既是德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难题之一.


1.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提高诚信教育实效.大多数高校的诚信教育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诚信教育实效.其一,可以利用讲座、论坛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做诚信专题讲座,也可以以座谈会、论坛的形式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就自我如何通过诚实守信获取成功做报告,学生就讲座和报告提问或有感而发,从而变课堂中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其二,搭建诚信为主题的实践平台,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诚信,并将诚信认识转化为诚信行为.其三,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开展网络诚信教育.当今的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些与诚信有关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放到校园网内,发起学生在网上的讨论;也可以开设诚信专栏、信箱、留言板等,师生间通过网络交流思想.

2.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加强诚信教育针对性.首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其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教育,突出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分量.同时,在教学上应避免不着边际的空谈,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和其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其次,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许多关于诚信的道德观念和典故,如“民无信不立”“一诺千金”等.我们可以对这些诚信思想予以批判地继承,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应用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

3.建立诚信测评机制,形成大学生诚信档案.学校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细化、科学的办法和规则来记录学生的诚信行为,并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诚信档案中的条款应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诚信状况,对考勤、纪律、作业、考试、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尤其应注意从点滴小事中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能表现出学生诚信品质的闪光点.可以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网上测评等方式来进行.诚信记录良好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取“诚信证书”,这将是该学生在社会上取信于人的通行证,而有过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将会受到影响.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约束大学生必须诚实守信,而且可以通过诚信档案将学生纳入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带动全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和诚信氛围的营造.

4.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建立诚信监督机制.“说谎和欺骗如果得不到惩罚,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会强化这些欺骗者的不诚实行为,而且实际上惩罚了那些诚实的学生,使他们的道德观发生动摇甚至瓦解.”因此,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相应的惩处,使之远离失信,同时从制度、规范上保护守信者获利,使之趋向诚信,长此以往使大学生养成诚信习惯,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奖励可以与学生比较关注的奖学金、入党、班干部、评优等相挂钩,也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同时,惩罚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趋向诚信,因此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缺点.最后,有效的监督机制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设立监督、监督信箱等多种渠道接受学生和老师的监督,对于反馈的信息要重视,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参考文献]

[1]凌宏彬,沈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5(23).

[2]康健.诚信教育怎样才可能有效[J].人民论坛,2010(12).

[3]叶云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