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83 浏览:156144

感恩教育是以关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强化感恩之情,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一种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为目标.感恩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能力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心里认可;一方面是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愉悦、温暖、幸福的感情,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实践层次的培养,要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的行为.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的明确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就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并结合实际中的感恩典型人物,给学生们宣传子女对父母心怀感恩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心中萌发“感恩于心,感恩于情”之芽,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教育学生要感恩师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因老师无怨无悔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方面,应提供多种渠道用于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

教育学生对社会也应心怀感恩之情.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社会肯定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同时,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进一步得到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规范自己.

1.不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等感恩于行的佳句和名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2.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人师者,要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摒弃那种古板的说教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多开展实际的具有感恩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实践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与学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3.合理的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网络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这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资源,积极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感恩事迹,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

4.做好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初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这种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职,不断贡献.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感恩教育融日常教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如今的中学生在感恩意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各个层面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作者简介:陈新宇,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保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