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功的10条军规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77 浏览:54533

解读:

谋定而后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谋从何来?对考研来说,首先要对宏观环境了如指掌,再决定是否考研、考什么学校以及什么专业.

每一条宏观的政策,都会影响每一位卑微的社会个体.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这一问题为例,从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专硕学位教育,到2014年,专硕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专硕从遇冷到受追捧不过5年时间.到2015年,专硕与学硕招生比例持平后将不再上升.一边是专硕越发受社会、考生认可,一边是招生人数即将封顶,可以预见,专硕的录取门槛将会上调,竞争很快将变得激烈,“考不上学硕就报专硕”的好日子很快会一去不返.对每个考研人来说,2015年,很可能是专硕“易考”的末班车.这便是宏观政策影响个体的佐证.

需要读懂的宏观,不仅包括考研政策,还有行业的发展态势.在“找一份好工作”就是考研最大动力的今天,行业活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你考不考研,考什么专业,读哪所学校.以报考机械类专业的考生为例,上一轮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越发显现,市场持续低迷,反弹乏力,企业人才招聘策略总体呈现紧缩状态,对大学生的需求缩减;再细分到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呈现出陆上“日出”海上“雨”的冷热需求不均的景象.如果打算报考机械类专业,不了解这些,你心里能踏实?

解读:

有虞者胜源于《孙子兵法》中的“以虞待不虞者胜”,意为有准备的军队与无准备的军队作战会取得胜利.

提前一年备考,会太久吗?时间管理法则告诉我们,用12个月准备一次考试,不赶早也不赶晚,是最黄金的备考时间.

如果你有足足12个月来备考,你至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占据主动:

首先,你不仅可以提早准备英语、专业课等科目,还能充分了解专业及目标院校,并有充足的时间供考生调整报考目标.尤其是对于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目标院校的信息收集需要耗费一定精力,打好提前量至关重要.

其次,可制定4段灵活全面的复习计划:基础计划、提升计划、巩固计划、冲刺计划.显然,少任何一段计划,都可能让你的考研陷入被动.

最后,可以让你自如应对来自情绪波动、计划调整、大四实习,以及类似于“家里突然有事”这样的突发事件给你复习带来的影响.

解读:

古代动兵打仗,讲究的是“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意为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策略措施能变化多端而不会穷竭.动而不迷就是要求考研人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常常困惑、纠结,要给考研一个充分的理由.

明确,意味着你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考研理由;自信,意味着不管任何人对你冷嘲热讽,横加阻拦,你仍坚信你考研动机是正确的.考研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是为了让你在日后少些麻烦.

减少择校择专业的麻烦:动机决定行动.没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就容易在择校择专业过程中产生误差――当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还希望能一选一个准,只能祈祷你之前人品攒得够够的.

减少复习备考的麻烦:当不那么明确、坚定的考研理由遇上挫折――漫长的复习时间、做到世界末日也做不完的习题、刻板无趣的生活等你会更容易怀疑考研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什么我要受这些苦?”“我这么做值得吗?”进而开始出现反复、纠结、动摇、后悔、茫然、懒惰等考研人欲除之而后快的负面情绪.最坏的情况是,在内耗中成为错过招聘黄金期的考研“酱油党”.

减少复试的麻烦:除了你,还有一个人也很在意你的考研动机――导师.因为动机不仅会影响考生读研期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反映考生的诚信.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数年前曾面试一名考生,该考生说自己考研是为了做科研,走学术之路.当吴霓问及他的具体计划时,他却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最后才坦陈,他是为了能和女友在同一个城市才考研.“我宁可他直接告诉我,而不是编个谎话.”吴霓说,“现在很多学生是为了就业才考研,这是我作为导师非常理解的一个现实理由,但有些考生偏要说是为了做科研.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这个理由难以启齿,为什么还为了它考研呢?”

解读: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军争》,意为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保研是大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的一种保险的捷径.

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出现了热度趋缓的现象,同时各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也在下降.《报告》显示:“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1:1.”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名额将会越来越少,其报考难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大.

《求学考研》记者在查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后发现,不少专业的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该专业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可达70%到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2011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等单位的接收推免生比例约85%,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在保研一片繁荣的背后,考研生的考试难度显著加大.如2008年天津某名牌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计划招5人,在9月份的推免生招生中就已招满,但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导致28名考生参加了该专业的全国统考,却根本不可能被录取.随着全国各高校推免比例的不断上升,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愈加明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能保研就保研.

解读:

在《史记礼书》中提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比喻事物的发展要合乎规律.然而,在考研择校择专业这件事上,就要本着本末相顺的规律.考研真题阶段(10-11月),这阶段研习真题非常重要,近10年的真题(留出最近两年的最后做)要做2遍以上,并严格地按照考试的时间进行练习,做完后及时总结,查缺补漏,对照考试大纲排查自己的弱项.

考研冲刺阶段(12月-1月),此阶段政治、专业课是重点,对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并做适量的模拟题,用最后2周的时间完成近2年的真题.

由此可见,有效的复习计划不在于“全”,更应结合自身的基础水平和备考条件灵活调整了,高效的复习计划必须“私人写作”.

解读:

战道必胜的意思为按照战争的规律打仗一定能胜利,想要在考研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也要摸清备考的规律.

每个人复习专业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仍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通用方法――“五轮复习法”.

在专业课备考之初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必要的,需要确定自己总共要复习几轮,每轮复习大概耗时多久,每天花多久时间.确定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在运用此方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五轮复习,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慎用此方法.

第一轮:把指定书目大概通读一遍,熟悉其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是7月份之前做.在通览参考书的同时可以扩展一下知识面,这对于加深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有帮助.

第二轮: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笔记,按照书本上的结构体系把知识点一一总结.这一轮从暑检测开始.在总结笔记时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是把往年的考试真题在笔记中标明,二是把扩展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也补充到对应章节中,这样总结出来的笔记不仅是书本内容的精华版,还是试题库和知识的延伸版,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了,对于以后的复习会非常有利.

第三轮:把笔记概括成纲目,即每章用一个简明的网络描绘出来.这其实是整理笔记框架的过程,框架整理出后对整体知识有了宏观把握,每看到一个标题就会立刻联想出一串内容.这轮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仍然要用心,要自己动手动脑,不能简单地把书目照搬.

第四轮:对照整理出来的框架回归笔记.前三轮复习其实是把书本从厚读到薄的过程,而后两轮则相反,是要把简化了的东西重新充实起来,看着章节的目录背框架,把框架背过之后按照框架背笔记,要仔细回忆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最佳的效果是在脑海里有笔记每一页的模样.这是一个十分艰难但有效的方法,背过之后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五轮复习最关键的阶段正在于此,这个阶段结束后你会觉得书上的知识基本上全知道了,因此也是信心最强的时候.

第五轮:带着脑海里已经背过的笔记回归书本.此时,脑海里已有书本上的大体内容,这时再看书本的感觉会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会发现以往从未发现的一些细节,同时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以这种状态去迎接考试自然是胜券在握.这个阶段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


解读:

出自孔子的《论语》:“适可而止,无贪心也.”凡事皆有度,但最难的事也是把握好限度.锲而不舍有时候是个贬义词,越重要的事,越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停止.为考研三战、四战,通常不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年龄可能会成为限制你发展的因素.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年轻人流向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城市,这些城市近些年由于人口骤增,政府纷纷出台了控制外来人口的措施.以我国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为例,近两年北京市的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控制进京人口指标,亦即控制户口指标的相应措施,其中有一条对考研生影响巨大:年龄超过27周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无法在京落户.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此说得很直接:“目前一些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人考研的目的并不纯,只是想以研究生身份获取进京指标,我们不欢迎为了进京而考研的人.”

算一笔简单的账:检测设你22岁那年开始考研,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也没考上,第三次终于考到北京一所心仪的学校,硕士读3年,毕业时你28岁,根据上述政策,你毕业时已经失去了在北京落户的资格,你未来在这所城市长期生活,娶妻生子的人生道路将变得极为曲折.

以上检测设基于你19岁即上大学,且本科是四年制的,如果你高中曾经复读,或者大学时攻读的是某些五年制的专业,那么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你必须考虑一考再考的机会成本问题.当你三战的时候,跟你一战的人都快毕业了,等你毕业的时候,大学同窗可能已经成为部门主管.1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3年时间,沧海桑田.

再者,研究生考试与高考不同,它在复习材料、题型、考核方式更新频率更高.再考一年,很可能是从零开始的节奏,你需要承担的风险和第一年考研时相差无几.

所以,无论是从不可回避的现实出发,还是从成功的概率上考量,“二战”都是你考研的底线.一次考不上,尚有挽回的余地.两次考不上,直接退出.当然,如果将考研视为“人生情结”的同学,或单纯为学术而不断奋斗的考研人不在此列.

(吴宝俊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