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80 浏览:1104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的冲击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仅是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竞争,更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强化组织建设,构建“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心理健康体系

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之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是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一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为“中心”划拨专项经费,配齐配强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设立专门工作场所,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的顺利开展.

二是在学院层面成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由于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单一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成立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与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形成工作协同联动机制.

三是在学生班级班委中设置“心理健康委员”,负责落实学校、学院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工作机制,实行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1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主体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具有心理学方面专业的辅导员则尚显不足.专业的不对称性和绝对数量的不足性,要求高校必须立足现有的辅导员实情,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具有国家专门机构认证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建立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专家化队伍.


为此,学校应依托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老师开展集中性、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通过训,确保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均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学校资助其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通过内部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2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根据师资力量开设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对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稳定化和持续化.

二是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其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大学新生主要存在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发展方向模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恋爱困惑等心理问题;大四学生主要存在就业压力、择业困惑、社会角色转变等心理问题;贫困生内心自卑,缺乏自信问题,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出现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辅导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与支持,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帮助.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极少数人寻求专业的帮助.因此,学校各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中招募一批热心助人、热爱心理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强化培训,让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四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咨询能够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由于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单一的个体咨询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共性问题,团体辅导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五是积极开拓学生“第二课堂”.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心理话剧比赛、心理电影观赏、心理沙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3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里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思想状况等更加趋于具体真实.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多与学校行政机构设在一起,物理距离上远离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薄弱.

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高校应在学生社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怎么写作站”,并在学生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教育及咨询活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拓展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四以预防为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

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杜绝大学生心理健康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首先,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非是偶发事件.学业困难、家庭贫困、家庭重大变故、季节环境因素、男女情感破裂等,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发展规律,主动介入、提早防范,把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监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认知水平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在新生入学时,对全体新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人格状况、性格特征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对筛查出具有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辅导,解除心理危机因素.此外,将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条件以及不同学期的学业状况一并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实行动态监控.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较好地实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早监测、早评价、早预防、早介入.

再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转介机制.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辅导与教育,旨在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对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学校不具备治疗的资质和条件,必须与当地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早鉴定、早转介、早治疗,避免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鉴定与转介机制,防范危机的蔓延和造成更大的损害.

五优化人文环境,发挥文化育人“软实力”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学生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与感染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校园规划和环境治理,注重人文景观设计,凝练学校人文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软实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