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文点与据的同质性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48 浏览:43289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是材料作文,议论文的写作都要求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怎么写作,为充实内容怎么写作.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不能为论点怎么写作.这样的论证是苍白无力的,写出来的文章也得分不高.

那么,有什么秘诀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在写作议论文时,选用的论据材料与原来提供的材料(或从中提炼出来的论点)具有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即要求所选论据材料的要素与原材料(或论点)所具备的要素相同、一致.那么,应该怎样做,作文论据材料才与所供材料(或论点)同质呢?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扣论点要素筛选材料作论据

可作论据的材料成千上万,也千姿百态.筛选论据材料不能被材料的万紫千红所迷惑,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按论点的要素去筛选与原材料(或论点)同质的论据材料.

例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筛选论据材料时,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是不符合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论据材料就难以证明论点.

有学生选了这样一个论据材料:“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个论据材料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这个论据材料的要素与论点的要素就不一致,选用它用来论证论点是不恰当的.

不妨换个例子看看:“古雅典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驰名世界的古雅典最具雄辩力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天口含沙粒练习是“勤”,有口吃的毛病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是“勤”补了“拙”.与论点的要素相同,很好地体现了同质性的要求,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侧重点地叙述用作论据的材料

筛选出具备同质性的论据材料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叙述这个论据材料了.那么,该怎样叙述才能体现同质性呢?总的原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再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下面的一则论据材料就叙述得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写拙).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写勤).最后,他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写勤补了拙).”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叙其“勤奋苦练”,第三句叙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论据材料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体现出同质性,因此,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而另一个学生在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时,这样写到:“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写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论据材料,所以就不能很好地论证论点.

同一材料可以提炼不同的论点,同样也可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在叙述论据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提炼出很多观点,如果用这则材料来证明两个不同的论点,就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叙述的侧重点就要不一样.能做到这样,作文就容易得高分了.